莫迪,S.

    莫迪,S. :

生于英格兰沙福克郡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T.斯特里克兰学识渊博,非常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和艺术情趣的培养。家中藏书丰富,子女们都喜爱阅读,擅长写作,移民加拿大之前都已有文章、著作发表,因而获得“斯特里克兰文学之家”之称。

1830年结识了退役军人D.莫迪,不久两人相爱并结婚。1832年移民加拿大,在安大略湖畔定居,过着艰苦的拓荒生活。夫妇俩先后经营过两个农场,长达七年之久。随着孩子们一个又一个的出生,收成不好、债务、失火,种种不幸接踵而来。为生计所迫,莫迪夫人又开始写作、投稿,希望挣些稿酬贴补家用。1839年,莫迪先生被委任为维多利亚地区的治安长官,全家迁往贝尔维尔镇,从此结束了丛林中的拓荒生活。

脱离了乡间的艰辛劳作,莫迪夫人得以较为专心地写作。1839~1851年,她为《文学花环》《北美评论》《加拿大文学杂志》等期刊撰写了75首诗歌,20篇散文和随笔。她将已发表的一些短篇重新糅合,组成一部讲述自己作为农妇的艰苦岁月的长篇叙事作品《丛林中的艰苦岁月》,于1852年在伦敦首次推出,几经删改再版过多次。

拓荒生活对于莫迪夫人的文学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她文学地位的《丛林中的艰苦岁月》等作品都以拓荒生活为背景,大量中、短篇作品也以拓荒生活为素材,拓荒生活成了她文学创作的主要源泉。1853年,《丛林中的艰苦岁月》的续集《拓荒生活》出版。她还发表了《弗罗拉·林赛》(1853),与前两部书组成自传体三部曲。

此后她撰写了更多的作品,包括《拜金者马克·赫德斯通》(1853)、《乔弗雷·蒙克顿》(1856)、《他们面前的世界》等小说、短诗、随笔和短篇故事,成为《文学花环》等期刊的主要撰稿人。19世纪60年代以后,她撰稿很少。1869年丈夫去世后,她移居多伦多,直至82岁时辞世。

《丛林中的艰苦岁月》问世20年后的1871年才有了加拿大的版本。作者在序言中表达了对新家园的热爱,尽管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才产生出来的。作者撰写此书的初衷是警告那些单纯轻信的移民不要被初抵加拿大时可能遭遇的一些表象引入歧途,却仍得到广大加拿大读者的喜爱。

殖民地时期的加拿大文学大都是关于移民、拓荒、探险、传教、军旅等方面的日记、书信、游记、见闻录等资料性记述,而《丛林中的艰苦岁月》则是第一部具备较完整的文学性的作品。尽管问世已超过一个半世纪,鲜明的艺术性和厚重的历史感却使这部作品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使它越来越受到加拿大和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作品还给了其他作家以创作的灵感。如作家M.阿特伍德的组诗《苏珊娜·莫迪的日记》(1970),以第一人称重述了女主人公的移民经历与体验,突出了她对加拿大又爱又恨的双重心态,成为最著名的加拿大系列叙事诗之一。

特雷尔夫人和莫迪夫人是两姐妹,以写丛林拓荒生活而在加拿大文学史中同享盛名。

为您推荐

万兹维格,H.

万兹维格,H. : 生于波兰,1924年随父母移民加拿大。1940年结婚,丈夫是一位作曲家。万兹维格的小说包括《经过的仪式》(1973)、《带珍珠的基础靠背》(1980)、短篇小说集《屋顶上看到的景观》(1989)等。万兹维格..

怀特,P.

怀特,P. : 生于英国伦敦,卒于悉尼。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现代语言,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工作5年。1948年回到澳大利亚定居,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
..

余兆昌

余兆昌 : 生于萨斯喀彻温省斯伯丁镇。为第三代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时代在温哥华唐人街度过,分别于1978年和1983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余兆昌的主要作品包括描写温哥华华人..

卡哈尔,A.

柯拉斯,Y.

柯拉斯,Y. : 生于一个护林员家庭。毕业于涅斯维日师范学校,曾任乡村教师,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判监禁3年(1908~1911)。1906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21年后专事文学工作。早期诗集《奴役的歌》(1908)和《悲哀的歌》(1910..

莱卡博,M.

莱卡博,M. : 生于位于今天的法国和荷兰之间的边疆地带维尔文斯。莱卡博曾先后在维尔文斯学院和拉昂学院就读,接受了系统的古典文学训练,并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等多种语言。1598年毕业后,他曾..

扎布什科,O.

扎布什科,O. : 扎布什科1982年毕业于基辅大学哲学系,1985年在该校完成硕士答辩。1992年作为客座作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乌克兰学,1994年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资助在哈佛大学和匹兹堡大学任教。1989年起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