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 :
卷名得自书中所记以色列人迁出埃及之事。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成书。原著为希伯来文,共四十章,相继叙述三件事:其一,以色列人在埃及陷入苦难,耶和华眷顾其子民,兴起摩西施行拯救,指使其降下十大天灾严惩法老,率众逃出埃及,奇渡红海甩掉追兵,继之在旷野中行施多种神迹,使百姓饮食无缺。其二,耶和华在西奈山与其子民立约,借摩西传授十诫及相关的道德、礼仪律例,为以色列人制定立国之本和言行规则。其三,摩西在西奈旷野为耶和华建造会幕,使上帝与以色列民同在。
从历史学角度看,本书正面描述了出埃及事件始末,为研究摩西时代以色列统一民族形成、犹太教发展和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包括“十诫”等经典性文献。卷首的摩西诞生采用了民间文学讲述英雄出世的常用手法:非凡人物一降生就面临险境,只因随后发生某种奇迹,才大难不死逢凶化吉,中国、印度伦勃朗创作的摩西与十诫、希腊均有类似描写。上帝向摩西显现时自称“我是自有永有的”,本义为“我是”;因“是”(be)含“存在”之意,此语特指上帝的无始无终性质。为了制伏法老,耶和华决意击杀埃及人的所有长子和头生牲畜,以色列人遵照其吩咐宰杀牛羊,把血涂在左右门框和门楣上,使耶和华看到后能逾越而过,严惩了法老,使其子民顺利迁出埃及。据此,后世犹太人于每年亚笔月满月时恪守逾越节,其间家长讲述逾越节的起源。
行至西奈山时,摩西登山与耶和华上帝立约,领受十条诫命即“十诫”,其中心内容是:须独尊耶和华为上帝,不可有别的神;不可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字;须守安息日为圣日;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图别人的妻子和财物。其中前四诫是宗教诫律,后六诫是民事诫律,耶稣将其精辟概括为“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两条。“十诫”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同遵守,二者对它的理解和执行略有差异,如犹太教将安息日视为上帝六日创世后的休息日,规定那日不得工作,而专心侍奉耶和华;基督教则以每周首日为“主日”,信徒在那天敬拜神明,记念耶稣基督的复活与救赎。
至于出埃及的意义,阿巴·埃班在《犹太史》中认为,它热情讴歌了民族和社会的解放,“挑战性地宣布了人类的权利”;在后世,“不论是摆脱外国压迫,还是从贫困和屈辱中解放出来,人们总是用以色列人迁出埃及的壮丽场景象征一种可能的变化,即‘奴役将转化为自由,黑暗将转变为光明’。所以,以色列历史上这一决定性篇章——出埃及——逐渐成了推动社会前进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