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京子 :
生于日本长崎市。出生后第2年举家迁至上海,在那里度过了14年半的青少年时光。1945年2月,林京子随同家人一起返回日本。1945年8月9日。林京子做工的三菱兵器工厂距离原子弹爆炸中心仅约1.4公里,林京子却侥幸没有受任何外伤,但是巨大的核辐射使她患上了“原子病”。从那时起,林京子不得不作为一个“核武器的受害者”生活于世。由于这段刻骨铭心的灾难经历对她的身心造成不可磨灭的伤痛,林京子几乎所有的创作都与核以及原子弹爆炸有关,因此她也被称为“原爆文学”作家。
林京子登上文坛时已经45岁,1975年5月,她的处女作小说《祭场》发表于《群像》杂志,后由讲谈社文艺文库出版单行本,荣获第18届群像新人文学奖与第73届芥川奖,受到井上靖等文坛前辈的赞赏。之后从1976~1982年,林京子以《文学界》与《群像》杂志为阵地相继发表了《道》《同期会》《昭和二十年的夏天》《似有若无》《公历一九八一·原爆三十七年》等“原爆”作品。1983年5月,以上海时期的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上海》由中央公论社发行,并荣获第22届女流文学奖。1984年《三界之家》获川端康成文学奖,1990年《现在安息吧》荣获第26届谷崎润一郎奖。1995年,广播剧《酱鹅肝与公仆》获艺术作品奖。2000年,《长时间写成的人生记录》获第53届野间文艺奖。
林京子作品有以下突出特征:①以历史为基点,着眼现实,关注未来。林京子的创作以1945年8月9日的长崎体验为基点,着重于表现原子弹受害者的现实生活,他们生存所面临的困境,探讨核对今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②从历史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原子弹爆炸体验。她的原子弹爆炸体验并不限定于8月9日,而是将此前此后的个人史与日本史、世界史叠加起来,通盘考虑。③虽然质问原子弹爆炸体验与“广岛·长崎事件”的意义,却不仅仅拘泥于此。她宏观考察“核能”与人的问题,形成了“人不能与核能共存”这一坚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