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万尼,N. :
生于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幼年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长大。1960年,她入读菲斯克大学,曾一度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而遭除名。1967年,在最终获菲斯克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之后,她曾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学习研修。自1968年起,她先后在纽约城市大学、罗格斯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高等院校任教。1987年之后,她一直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教授。
20世纪60~7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如火如荼,乔万尼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她早期的创作也和那个时期的大多数非洲裔作家一样,言辞激进,充满政治激情。随着《黑人的感觉、黑人的谈话》(1967)、《黑人的审判》(1968)和《再:造》(1970)等早期诗集的出版,她迅速成长为黑人艺术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她一共出版近20部诗集,10余部儿童读物和数本自传、回忆录等。由于她在文学,特别是黑人文学领域的贡献,先后获得文学及文化组织颁发的多种奖项和荣誉,包括兰斯顿·休斯奖、马丁·路德·金奖、罗莎·帕克斯勇敢女性奖、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形象奖等。还有20多所高等院校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
乔万尼的早期诗歌是60年代黑人运动以及一系列政治事件的诗学见证。她善于以日常化的语言和意象表达激进的政治理念,包括抨击白人至上主义、捍卫黑人的族裔荣誉感、促进黑人族群团结等,作品充满战斗气势和乐观精神。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乔万尼的诗歌总体上变得更为温和,更具抒情性,话题也更加宽泛。在《我的房子》(1972)、《雨天的棉花糖》(1978)、《妮基·乔万尼诗选》(1996)、《情诗》(1997)等诗集里,除了依然延续前期的部分重要主题之外,乔万尼对超越种族对立之上的各种社会挑战以及个人和家庭情感问题给予了更多的思考。虽然她一直追求以直白、简约的语言营造诗歌话语的感召力,但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与个人年龄阅历的增长,乔万尼的诗歌也变得越发平衡和沉稳。
乔万尼任教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007年4月16日发生震惊全球的校园枪击案,英语系大四韩国籍学生赵承熙开枪屠杀32名师生后自杀。赵承熙曾修读乔万尼的诗歌课程,乔万尼因其举止古怪曾提醒学校关注,可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惨案发生后,乔万尼曾在追思会上吟诗纪念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