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雷,P. :
马歇雷是巴黎大学哲学教授,提出了“文学性哲学”的概念。他在结构主义批评流行的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文学生产原理》(1966)。他认为“创作”就是创造,是由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决定的,因此是一个属于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概念。西方现代社会里的人已经被异化了,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所谓创作其实只是生产。作家只能在社会历史限定的范围内,像工人一样加工业已存在的各种素材,生产出反映特定意识形态的作品。这一观点无疑受到了K.马克思关于生产和异化等理论的影响,所以他和L.戈尔德曼一样,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家。
《The object of literature》封面
在《文学在思考什么?——文学性哲学的练习》(1990)中,马歇雷从哲学角度解读文学经典,提出了“文学性哲学”的概念,即以研究哲学的方式来阅读文学作品,理清文本中将哲学和文学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从中找到哲学意义上的真理,以此来摆脱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为了论证“文学性哲学”的概念,他有意不按年代顺序,而是从D.-A.-F.萨德的《索多姆的120天》(1785)到M.福柯的《雷蒙•鲁塞尔》(1963),随机选择了9位经典作家的文本,其中不少还是被人们忽视或遗忘的作品。它们恰恰贯穿了整个文学时代。
为了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文学经典,马歇雷主要考察了三个方面。①作家本人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如斯塔尔夫人的文学作品与她的政治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也具有了哲学内涵。②哲学家对作家的影响。如G.福楼拜的小说《布瓦尔和佩居谢》,看似嘲笑科学实验屡屡失败的蠢人,其实是体现了哲学家P.勒鲁的循环理论。③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如V.雨果的《悲惨世界》把冉阿让塑造成承载整个悲惨社会的人物,从而使小说具有了认识社会的功能和哲学的意义。
马歇雷的“文学性哲学”概念仍然是继承了社会学批评的传统,同时也是他的文学生产理论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