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

    《吠陀》 : 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吠陀"的本义是"知",知识。《吠陀》作为文献名称有广狭二义。狭义只指最古的 4部《吠陀》的"本集"部分,广义则兼指"本集"所附加的其他上古文献。 "本集" 中年代最久的作品可上溯到公元前约1500年以前,《吠陀》中年代最晚的文献则为公元前约6世纪或4、5世纪的产物。
  《吠陀》的4部"本集是:《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 《夜柔吠陀本集》、 《阿达婆吠陀本集》。其中 《梨俱吠陀》是最古的诗集; 《阿达婆吠陀》也是诗集,年代稍晚;《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是依附于《梨俱吠陀》的文献,前一部是配曲演唱的歌词选集,后一部是说明如何应用这些歌曲进行祭祀。古代文献中常称"三吠陀",是指《梨俱吠陀》和依附于它的两部《吠陀》,加上《阿达婆吠陀》才总称4部《吠陀》圣典。《梨俱吠陀》主要是颂神用的诗,《阿达婆吠陀》主要是驱邪禳灾用的诗;前者大概是祭司编订的著作,后者的编订成集与巫师的活动有关。在上古时期,祭司和巫师的职责往往是由一种人履行的。
  《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是印度最古的文献,它的语言比后来通行的文言──梵文更为古老。这两部诗集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印度文化以至人类早期文化的珍贵史料。其中有些诗歌是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都是颂神或驱邪的宗教诗篇;只是在正统的印度教徒心目中,它们才全部成为神圣的"天启"或神授,被称为"所闻"。
  《吠陀》在被规定为神圣的经典之后,就成为神秘的著作,只许祭司和属于高等种姓的人学习,不许低等种姓的人接触。以祭祀为职业的婆罗门垄断了这些上古的典籍,把它们作为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凭借。他们为了保持垄断地位,只在内部口头传授这些典籍,不肯写成文字。而且为了保密,并不致传错,他们采用种种特殊的读法,因而不同的家族在传授中形成不同的派别。现在的《吠陀》就有不同的传本,有些传本可能因中断而遗失。《吠陀》直至19世纪才刊印于世。
  传授《吠陀》的各个派别曾编订了一些文献,称为《梵书》(或译《净行书》)。在此之前,《娑摩吠陀》和 《夜柔吠陀》已经利用 《梨俱吠陀》中的"梨俱"(诗节)作为进行祭祀的指导,《梵书》正是它们的发展。《梵书》主要记载举行各种祭祀的规定和论述,也收入一些神话传说。著名的《梵书》有《百道梵书》、《爱达罗氏梵书》(或译《他氏梵书》)等。
  各派《梵书》之后附有各派的《森林书》(或译《阿兰若书》)。这些书据说只在森林中秘密传授。它们的内容不是讲祭祀,而是讲神秘主义的理论。这时祭祀已不为这些书的作者们所重视,他们转而关心在森林中修道。
  附在各派 《森林书》之后的是各派 《奥义书》。《奥义书》也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书的总名。这类书现在大概有100多部,许多都是后来的人的著作。一般认为较古的著作大约只有13部,其中最古的约产生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古老的《奥义书》有《歌者奥义书》和《广林奥义书》。这些书的内容除神秘主义的说教外,还有一些哲学思想的讨论。《奥义书》出现时,《吠陀》时代已临近结束,社会情况和思想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奥义书》被称为 "吠檀多",即 "吠陀的终结"或"吠陀的究竟"。 《奥义书》 中较古部分开始提出的"梵"和"我"的哲学问题和理论,后来大有发展。这些唯心主义派别总称为"吠檀多派",在近代和现代的印度和西方广泛传播。
  《吠陀》文献中还包括"经"书。这类书的成书年代最古的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所用的语言大部分已经是规范化的文言──梵文。"经" 书中的一类是 《所闻经》,是依照《梵书》的传统叙述如何进行祭祀。另一类是《家宅经》,是家庭中举行婚丧礼仪所用。还有一类名为《法经》,是关于家庭生活以至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一些带有法律性质的规定。印度原来的所谓"法",并不是现在的法律,只是泛指一般行为的规定准则。这些书发展为不同派别的法典,事实上已不能看作"经"书,而常称为"法论"或"法典"。这些书被称为"所念"或"所忆",即传统的规定,而不属于《吠陀》的"所闻"即"天启"或神授。
  此外还有附属于《吠陀》的其他的书,和"经"书统称为"吠陀支"。一般把它们分为 6"支"。上述的"经"书为一"支",是讲祭礼、礼仪、风俗习惯规定以及法律的,称为礼法学(音译"劫波")。另 5"支"是:语音学(音译"式叉"),语法学(音译"毗迦罗"),词源学(音译"尼录多"),诗律学(音译"阐陀"),天文学(音译"树提沙")。这 6"支"本来都为《吠陀》作解说,其中有些早期的书已经失传,现存各"支"的书多少不一,有的是很晚的著作,已与《吠陀》没有多少关系。
  与《吠陀》 有直接关系的书中, 有的是解说《吠陀》的读法,分析句子中的词以便于理解;有的属于目录和索引性质;有的扼要整理了《梨俱吠陀》中语言和神话的问题,如《众神记》。这些书都是传授《吠陀》的婆罗门所编订。由于他们离《吠陀》的成书时代越远,越不能了解原来的语言和内容;同时为了保持本身的神圣和神秘感,便于垄断,他们也不会如实传授原始的解说。可是为了本身世代口传的需要,他们编订了一些作解说的书,因而发展了"吠陀支"的学问。
  当时《吠陀》的各种派别传授的书,由于秘不外传已遗失不少,现在刊行的,很多已残缺不全。
  在 4部《吠陀》中,最古的《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文明史迹和文学创作,其中较晚的部分和另两部《吠陀》则反映了印度上古社会发展的情况。
  《吠陀》自从19世纪传到欧洲以后,西方人和印度人应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为研究近代科学如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天文学、数学等的发展历史,对于人类的宗教、哲学、文学、社会思想等的萌芽以及人类物质文化的早期发展情况等方面,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且作了有力的推进。

为您推荐

费尔南·卡瓦列罗

费尔南·卡瓦列罗 : 西班牙女作家。原名塞西利亚·波尔·德·法维尔。生于瑞士,幼年曾在德国受教育。9岁回国,一生大半在安达卢西亚度过。1816年结婚,随丈夫去波多黎各。丈夫死后回到西班牙。1822年,与一个侯爵..

费特,А.А.

费特,А.А. : 俄国诗人。生于地主家庭。费特系母姓,父姓宪欣。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在军队任职。 最初的诗集 《抒情诗集》出版于1840年,但他的才华在1850年出版的第 2部诗集中才充分表现。1853年后一度与《现代人..

菲曼,F.

菲曼,F.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生于罗赫利茨,父亲是药商。中学时深受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影响,辍学应征入伍。1945年被苏军俘虏,在战俘营期间逐步认识了法西斯的本质,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1949年回到德意志民..

《佛本生故事》

费斯特代克,S.

费斯特代克,S. : 荷兰作家。生于弗里斯兰省的哈尔林根,1927年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系,后任随船医生。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写成荷兰第一部反法西斯小说《德国女仆爱尔丝·波勒》。之后又写了不少优秀的..

菲洛斯特拉托斯·佛拉维乌斯

菲洛斯特拉托斯·佛拉维乌斯 : 古希腊作家、诡辩家。利姆诺斯岛人,通称大菲洛斯特拉托斯或雅典人菲洛斯特拉托斯。曾在雅典和罗马学习和活动。他写了一部《提阿纳人阿波罗尼奥斯传》(8卷)和《诡辩家传》(2卷)。..

费讷隆,F.

费讷隆,F. : 法国散文作家。生于佩里戈尔的贵族家庭。在巴黎的神学院学习,毕业后供圣职,任修道院院长,南特赦令取消后,被派到圣东日宣传天主教义,后被任命为王孙太傅。1693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两年后任康布雷大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