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年科夫,P.V. :
生于莫斯科。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旁听,游历过德国、意大利,并在巴黎居住。1841年首次亮相文坛,在《祖国纪事》发表随笔《国外来信》,1847~1851年在《同时代人》发表过一些中篇小说。在19世纪40年代积极参与别林斯基小组活动。1851年接受普希金遗孀N.L.兰斯卡娅委托正式着手普希金手稿的整理与出版工作,此后致力于普希金研究。逝于德国德累斯顿。
安年科夫兼具智慧与学识,他明确支持自由主义的西方派观点,但包容和尊重其他不同立场,不仅与同时代很多文学家,例如N.V.果戈理、V.G.别林斯基、F.М.陀思妥耶夫斯基、I.S.屠格涅夫等交好,也与各种不同思想派别的同时代人结识并保持通信往来,例如А.S.霍米亚科夫、А.I.赫尔岑、P.А.克鲁泡特金等。
安年科夫生平最重要的贡献是对普希金学的开拓。他在1855~1857年出版7卷本普希金作品集,并在1855年出版《A.S.普希金传记资料》,获得“普希金学家”这一非官方的公认称号。他整理筹备的7卷本是第一部可以用于学术研究的普希金作品集,过程中解决了一些复杂的历史文学问题,也为当时尚未正式成形的文献学在规范与原则方面奠定了基础。安年科夫完成的《A.S.普希金传记资料》也是关于普希金的第一部学术传记,具备前所未有的独特价值,在当时的文学与社会生活中引发强烈反响。安年科夫经由普希金的家人、亲友大量收集一手资料,并在交流过程中分析和补充难以仅从普希金的文学世界里充分捕捉到的个性特点。同时,安年科夫对普希金个性的诠释也激起不小的争议,因为他断言普希金是一个首先忠于艺术本身的需要而非民众诉求的艺术家,这与大众对诗人使命的传统概念背道而驰。19世纪70~80年代,安年科夫继续推出了另外一些关于普希金的历史语文学研究成果,包括《亚历山大时代的A.S.普希金》(1873~1874)、《普希金的社会理想》(1880)、《A.S.普希金的文学构思》(1881)。安年科夫主张结合历史判断和艺术敏感来与研究对象建立密切联系,在作品中经常陈述自己对普希金个性的理解,虽然没有着力于提供论述证据,但在安年科夫笔下却极具说服力。
安年科夫处在天才不断涌现的年代,本身也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之一。尽管安年科夫对普希金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过时,他的一系列论断也得到普希金学后继者们的重新审视,但他作为普希金学第一人的贡献一直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