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勃,D.

    雷勃,D. :

生于爱荷华州迪比克市一个德裔家庭。父亲是热衷于小说创作的业余作家。雷勃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尝试诗歌和小说创作。在当地天主教大学洛拉斯学院读书期间,他的戏剧处女作《变色龙》(1959)在校演出,这部表现母子关系的作品得到地方报纸剧评人的赞许。1962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维拉诺瓦大学戏剧系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的剧作《桥》(1963)曾以工作坊形式演出。1964年雷勃退学打了一年零工。1965年应征为美国陆军医务兵参加越南战争近一年,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方向。

从越南归来后,雷勃回校完成了学业,随后开始担任记者并写作小说,同时以越战为题材创作他的戏剧成名作“越南三部曲”。20世纪70年代,作品《蓬蓬屋》(1973)首次以女性为主角,再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以及女性最终的觉醒,因此常被视为女性主义作品,其实验风格也有别于越南三部曲的现实主义;《孤儿》(1974)改写自埃斯库罗斯的古希腊悲剧《奥瑞斯忒亚》,阿伽门农一家的血腥故事在当代越战背景下发生,但杂糅古典诗行与当代口语的人物语言被一些评论者视为该剧的缺陷。80年代,雷勃的主要剧作是两部喜剧,分别是描绘好莱坞边缘落魄者群像的《纷乱》(1984)和关于两个珠宝小偷的黑帮喜剧《傻鹅与咚咚》(1987)。和雷勃以前的剧作相比,这两部作品的人物对话更加惟妙惟肖,显示了雷勃出色的喜剧驾驭能力,两剧结尾的一抹亮色也摆脱了雷勃此前作品里的终极黑暗。《纷乱》则体现了雷勃所言“黑话的诗意运用”,更确切地说是在这部戏剧里找到了爆粗口的诗意。

从80年代开始,雷勃为寻求更多观众从戏剧逐渐转向电影剧本创作,除改编自己的剧作《飘带》(1983)和《纷乱》(1998)之外还有原创电影剧本。后来他又转向小说创作,作品包括《72小时生死线》(1994)、《狗的独唱》(2000)、《屋顶上的恐龙》(2008)等。90年代至21世纪初,雷勃创作的舞台剧本包括《河流收留的那些人》(1991)、《怜悯问题》(1997)、《狗之难题》(2001)、《黑和尚》(2004)等。21世纪他以戏剧创作为主,几年内集中推出了若干有分量的剧作:《火的早年史》(2012)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中西部小镇工人阶级家庭里的父子冲突;《为了奥托》(2015)以一位医生的视角聚焦一系列精神疾病问题;《拜访艾德娜》(2016)以拟人化的新颖手法表现癌症,讲述一个普通美国家庭里罹患癌症的母亲与成年后渐渐疏离的儿子之间亲情的艰难修复过程。

从越南三部曲到21世纪的剧作,雷勃一直在更新着自己的戏剧艺术,他不仅是越南战争的最佳记录者,也是当代美国剧坛最受尊敬的实力剧作家之一。

为您推荐

哈吉姆-扎德,N.H.

哈吉姆-扎德,N.H. : 生于浩罕,卒于今费尔干纳州哈姆扎市。十月革命后,在浩罕和费尔干纳执教,组建巡回剧团,在前线为红军演出,并任政治处干事,后转任州政治教育局干事。他从事多种社会活动,致力于女性解放。由..

荷马

荷马 :   相传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昂纪》(一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一译《奥德赛》)的作者。古代作家如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 4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肯定这两..

赫伯特,G.

赫伯特,G. : 英国诗人。出身贵族。剑桥大学毕业后,于1619至1627年担任母校接待和负责对外事务的"公共演说员"。最后他放弃出仕之念,当了牧师。   他的诗大多在一生最后3年写成,死前出了诗集《寺庙》(1633),共收..

《太阳照常升起》

夏汗诺夫,M.

夏汗诺夫,M. : 生于今南哈萨克斯坦州。历任多家报刊记者、编辑,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协书记处秘书,出版、印刷和图书贸易部部长,哈萨克斯坦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等职。1959年发表诗歌处女作演讲中..

沃夫乔克,M.

沃夫乔克,M. : 生于贵族之家,1851~1859年与身为民族学家的丈夫马尔科维奇居住在乌克兰。1857年在彼得堡出版小说集《乌克兰民间故事》(俄译本由屠格涅夫校订),1859年出版《俄罗斯民间习俗故事》。1859~1867..

《美国的悲剧》

《美国的悲剧》 : 小说主人公克莱特·格里菲思出生于堪萨斯市一个贫苦牧师家庭,自幼随父母沿街布道卖唱。他厌恶这种生活,于是来到一旅馆当服务生,结交了不少酒肉朋友。一次他随朋友外出郊游,开车轧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