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 :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其形成的基础为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最初指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一个绘画流派,以后逐渐被批评家用来描述美学观点相近的音乐和文学作品或流派。
  1874年在巴黎举行的一次画展中展出了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1840~1926)的一幅画《日出印象》,受到评论家的嘲讽,从此这一派画家就得到了"印象主义"的名称。这个名称传达了这个画派一部分画家所持的创作态度。他们认为画家的任务只是记录在观察客体时所经验到的直接的、感性的印象,而不是根据即刻的视觉经验之外的知识对所画的对象进行加工。因此,印象派画家竭力捕捉景色给予人的光感,而不是描绘事物固有的形态特征,他们的作品中对象的轮廓往往是模糊的。
  以后,印象主义绘画很快波及其他艺术门类,主要是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法国音乐家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他的许多作品是所谓"音响诗",以音色和旋律片断的叠合"描绘"事物(主要是风景)所造成的感觉印象,抛开了传统音乐以旋律的进展表现主题的基本方法。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但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却众说不一。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一些文学家的确有类似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类通之处,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著名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
  法国文学史上始终没有旗帜鲜明的印象主义者,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称他们的文体为"艺术性写作",其特征是富于片断印象的描述,而意义飘忽不定;但是他们的作品大多文笔精致,风格优雅。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
  西方不少文学史著作认为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例如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的小说,安娜·德·诺阿伊和莱昂-保尔·法尔格的诗等。尤其是让·季洛杜在早期小说中努力"摆脱"主题和情节线索,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被认为是典型的印象主义文风的继承者。
  有许多文学史家认为在英国19世纪末的文学中,印象主义是相当强大的潮流,但因为它与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同时并存,显不出它的特点。而在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
  1912至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
  在德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斯特凡·格奥尔格为首的一批诗人在他们所办的《艺术之页》杂志中宣扬"印象艺术",但实际上他们奉行唯美主义。另一批德国诗人,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法国的法朗士和茹尔·勒迈特、英国的维吉尼亚·吴尔夫等人写出不少印象主义式批评,它们就是一种特殊题材的散文。
  印象主义批评早在印象派绘画产生之前即已存在,实际上自有文学批评以来就存在着印象主义批评,如英国作家威廉·哈兹里特和查尔斯·兰姆所写的文学评论。但是,这种批评正是在19世纪末印象主义艺术和文学风行时在西欧大为流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一些文学理论家如英国的瓦尔特·佩特等人试图从理论上确立这种批评的美学基础。因此,印象主义文学艺术与印象主义批评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为您推荐

伊叶什,G.

伊叶什,G. : 匈牙利诗人、剧作家、翻译家。出身于贫农家庭。16岁时参加苏维埃共和国红军,革命失败后流亡维也纳、柏林和巴黎。1921年在巴黎参加工人运动和法国进步作家的活动。1926年回国。1932年因参加营救匈..

伊萨克扬,А.С.

伊萨克扬,А.С. : 苏联亚美尼亚诗人。生于农村。曾在教会学校学习。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次年赴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听课。1896年因在亚美尼亚参加反对沙皇专制运动被捕。出狱后刊行的第一部诗集《歌与创伤》(189..

一然(1206~1289)

一然(1206~1289) : 朝鲜高丽时期史学家、散文家。俗名金见明,字晦然,号睦庵。生于庆州章山郡。9岁在海阳无量寺出家。1227年僧科及第。晚年得元宗和忠烈王赏识,1283年被册封为"国尊"。他的著作《三国遗事》是朝..

伊萨·哈吉·穆罕默德

伊瓦尔沃罗,J.de

伊瓦尔沃罗,J.de : 乌拉圭女诗人。生于塞罗拉尔戈省的首府梅洛,父亲是西班牙人,母亲是乌拉圭人。18岁时同一军官结婚,1917年移居蒙得维的亚。她的创作风格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诗作大多是对爱情、母性、人体和大自..

伊默尔曼,K.L.

伊默尔曼,K.L. : 德国小说家、戏剧家。生于马格德堡一普鲁士官员家庭。曾学习法律、哲学、历史,参加过反拿破仑的解放战争。1818至1823年在明斯特任见习陪审员,1824年任马格德堡刑事法官、慕尼黑军事法庭推事,182..

伊伦尼茨基,P.

伊伦尼茨基,P. : 斯洛伐克作家。原籍捷克。出生于一个火车司机家庭。后长期在斯洛伐克从事教育工作。曾在苏联居住多年。他的小说《胜利的挫折》(1926)、《处女地》(1932)以及《一块糖》(1934)等对旧社会和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