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文学

    立陶宛文学 : 立陶宛的民间文学非常丰富。16世纪中叶有了文字,17至18世纪除宗教著作外,也出现了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
  18世纪时,诗人多涅拉伊蒂斯(1714~1780)著有描写立陶宛农奴生活和大自然景色的长诗《一年四季》(在他死后1818年出版),奠定了立陶宛民族文学的基础。继承他的传统的有波什卡(1757~1830)、巴拉纳乌斯卡斯(1835~1902)等诗人。前者以长诗《热玛伊泰和立陶宛的农民》(1886)闻名;后者写的长诗《阿尼克夏伊松林》(1860),通过枯松林的景色的描绘,曲折地反映出立陶宛农民身受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情景。
  18世纪80至90年代,立陶宛开始了资产阶级的"民族觉醒"运动。这时出现了作家和政论家库迪尔卡(1858~1899)、 诗人马伊罗尼斯(1862~1932)和马奇斯-凯克什塔斯(1867~1902),他们都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民主知识分子争取民族解放的愿望。女作家热玛伊泰(1845~1921)成为19世纪立陶宛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描写农民的艰苦生活,揭露沙皇、地主的统治和天主教教士的横暴。
  随着俄国1905年革命的爆发,在立陶宛诞生了无产阶级文学。这时出现了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米茨基亚维丘斯-卡普苏卡斯(1880~1935)、诗人吉拉(1886~1946)和雅诺尼斯(1896~1917)等人。雅诺尼斯是立陶宛第一个无产阶级诗人,他的诗歌预言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来临。
  十月革命后,立陶宛在1919至1940年资产阶级法西斯专政时期,出现了不少有才华的作家。他们团结在进步刊物《第三战线》的周围,其中有女诗人涅里斯(1904~1945)、 小说家茨维尔卡(1909~1947)、诗人蒙特维拉(1902~1941)、蒂尔维蒂斯(1904~1969)、文茨洛瓦(1906~1971)、科尔萨卡斯(1909~  )、希姆库斯(1906~1965)等人。涅里斯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民歌体抒情诗,对立陶宛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茨维尔卡的小说《弗兰科·克鲁克》(1934)和《哺育我们的大地》(1935),在这个时期的进步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编《第三战线》的文茨洛瓦是诗人和小说家,1954年曾来中国访问,写有《中国纪行》一书。
  在立陶宛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和卫国战争期间,上述这些作家和诗人都继续写作。在战后年代里,古达伊蒂斯-古贾维丘斯(1908~1969)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描写立陶宛人民在1918至1926年间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多卷长篇小说《铁匠伊格诺塔斯的真理》(1948~1949,获1951年斯大林奖金)、《弟兄们》(1951~1955)、《阴谋》(1964~1965) 也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此外,立陶宛新作家不断涌现。女作家西蒙纳伊蒂泰(1897~  ),小说家和剧作家巴尔图希斯 (1909~  ) 、小说家斯卢茨基斯(1928~  )、诗人梅热拉伊蒂斯(1919~  )、列伊梅里斯(1921~  )、小说家阿维茹斯(1922~  )等。其中梅热拉伊蒂斯以歌颂人的诗集《人》(1961)最为著名,获1962年列宁文学奖金。阿维茹斯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家园》(1973),获1976年列宁文学奖金。

为您推荐

刘重庐

刘重庐 : 越南诗人、作家。广平省布泽县人。30年代越南新诗运动的积极提倡者。他的诗情调忧伤,表达了30年代欧亚新旧文化交替时越南青年的彷徨心境。他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唐代诗歌的影响较深,又能较好地运用越..

林南科斯基,J.

林南科斯基,J. : 芬兰作家。原名维赫托利·佩尔托宁。生于阿斯科拉镇一个农民家庭。在于伐斯屈拉师范学校半工半读。曾在一家报馆当编辑,后应召在俄国军队中服役。1894年在波尔沃主编《新地报》,5年内发表近400..

利维斯,F.R.

利维斯,F.R. : 英国文学批评家。1936至1962年任剑桥大学唐宁学院研究员,历任英国一些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名誉会员、《细绎》评论季刊(1932~1953)主要创办人和编辑。主要著作有《大众文明和少数人..

理查兹,I.A.

列维通达拉

列维通达拉 : 缅甸贡榜王朝早期诗人。瑞保人。原名吴妙山。囊陀基王时曾任枢密大臣。他的诗作大多祝颂帝王加冕或记叙远征功绩。根据佛本生经故事改写的《达底纳》比釉诗,是他60岁时所作,据传是诗人用品德高尚..

廉想涉(1897~1964)

廉想涉(1897~1964) : 朝鲜小说家。原名尚燮,号横步。汉城人。1912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麻浦中学。1917年在京都府立第二中学毕业,入庆应大学史学科。1920年回国,在《东亚日报》当记者,并同吴相淳等人创办刊物..

理查逊,S.

理查逊,S. : 英国小说家。出身于小资产阶级下层。父亲是家具制造商,属于清教徒,坚信诚实、忠贞、勤俭等美德是社会的支柱。他在后来所写的小说中高度赞扬这些美德。16岁时去伦敦出版商约翰·魏尔德处当学徒。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