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派: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因胡风创办的文学刊物《七月》而得名。自1937年10月起,胡风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文学丛书《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众多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在刊物周围陆续团结了一批青年作家和诗人,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具有流派特色的作者群。这些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被称为七月派作家。主要有诗人阿垅、绿原、邹荻帆、牛汉、化铁、彭燕郊、贺敬之(艾漠)、庄涌、杜谷、方然、苏金伞,理论家舒芜和小说家丘东平、路翎、彭柏山、贾植芳等人。七月派的作品包括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剧本理论、译作等,成就最显著的是诗歌还有小说。七月派作家的创作虽各有特色,却具有相同的艺术倾向性: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充满强烈的爱国和战斗情绪,提倡自由体诗歌,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为您推荐
《将相和》:,中国京剧作品。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秦强赵弱。秦王索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奉命捧璧入秦,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相如也逼秦王击缶,免受其辱。归国后,相如被拜为上卿。老将军..
贝克特,S.: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长期居住在法国,用英、法两种文字写作。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中产阶级家庭,卒于法国巴黎。曾先后在澳大利亚恩尼斯基伦的波尔托拉皇家学校和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意大利文和法文,获学士学位..
变脸:中国戏曲的情绪化妆。用于表现剧中人物情绪的突然变化。最先用于神怪角色,明代已有这种化装。明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中就有“变化青脸”的记载。但当时的变脸,是演员进入后台改扮的。后世出现了各种当场变脸的手..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
加缪,A.: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生于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卒于法国桑斯附近。母亲是西班牙人,父亲是法国人,1914年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加缪在阿尔及尔的贫民区依靠母亲艰难度日,并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受到系统教..
鼓板:单皮鼓和檀板(又称“牙子”、“木板”、“梆板”)两种乐器的合称。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鼓、板由鼓师一人掌握(左手挎板,右手持鼓签打鼓,有时放下板,双手持鼓签打鼓)。板多用在强拍(即板位)上;鼓多用在次强拍和弱拍(即眼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