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另境作。
初载于1938年12月21-23日《文汇报·世纪风》,初收入1939年7月世界书局出版的《横眉集》,本文共三部份:(一)正名;(二)迹原;(三)发展之路。孔令境在“正名”中,提出应为当时盛行的杂文正名,称之为“文艺杂感”,理由是:“文艺性的政治和社会的杂感而名为‘杂文’,是应该纠正过来的。
所谓‘杂文’,该是指各种文体的综合而言,为容易使人理解起见,我以为,文艺杂感’一词最为妥当”。“迹原”探讨文艺杂感的历史渊源,考察它“究自何而蜕变”。
作者认为:文艺杂感在内容上颇似古代的“箴铭”和“论辩”,“而形式则就‘于古无征’了”;在近代则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政论”,“严几道的时事评论”,他们的“文章”“在政论中固别开一生面,在文学上亦实有其地位”;在现代“则五四以来的杂感,实为其胎”在“发展之路”中,作者认为在抗日统一战线已然建立的形势下,文艺杂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同杂感大师鲁迅那时候有所发展变化,即在内容上“应以袭击性为主,而辅以暴露”,对于国内外一切敌人,“给他们无情的剥露和袭击……置他们于死地”;在形式上“应该从‘言简而深’上去努力,至于行文,大可以直朴而雄浑一些了。”作者在本文中对文艺杂感的文体规范特征、历史渊源及其发展道路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