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着作。亦称《文中子》或《文中子中说》。隋王通(584-618)撰。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其父认为他“必能通天下之志”,因名其为通。通曾向隋文帝上《太平策》12篇,陈述谋国大略。为朝臣所疑忌,退居河汾之间,以讲学着书为业,受业弟子达千余人,时称“河汾门下”。本书乃王通与其门人相互问答之记述,仿《论语》。由其子福郊、福畴记述,共10卷。崇尚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教化之本。并试图折衷儒、道、释三教。提出“千变万化,吾常守中焉”的人生哲学。认为如能做到执其不动不静的“中者”,便谓之“圣人”。因名其书曰《中说》。死后其弟子取《易·坤·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其着作曰《文中子》。宋阮逸作注。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参考文献】:
尹协理《隋唐儒家哲学的变化趋势》(哲学研究,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