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➀

纸:

①最初指缣帛。又叫“幡纸”。详下。②丝绵纸。《说文解字》:“纸,絮一也。”指丝绵。是漂洗丝绵的竹席。纸的本义是指漂洗丝绵后竹席上交织在一起的丝绵薄片。这是一种动物纤维的纸,又名“赫”(xì tí)。《汉书·孝成赵皇后传》记载赵飞燕曾用以裹药,并作“赫书”。③植物纤维纸。《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种轻便实用的植物纤维纸,古时亦写作“”,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太平御览》卷605引王隐《晋书》云:“魏太和六年(232),博士河间张揖上《古今字诂》:其巾部‘帋’,今纸也,其字从‘巾’。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裁绢,枚数重沓,即名幡纸,字从‘系’。中常侍蔡伦以故布捣挫作纸,故字从‘巾’。是其声虽同,系、巾为殊,不得言古纸为今纸。”作为主要书写材料,纸取代竹帛约在东晋之末。《初学记》卷21引《桓玄伪事》,记玄下令曰:“古无帋,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黄纸,用黄蘖染过的麻纸,晋葛洪始用之。按:1957年以来,先后在陕西灞桥、扶风,甘肃居延等地西汉遗址中发现类似纸的纤维薄片,经鉴定,这些早期的纸,尚未达到用作书写材料的阶段。

【参考文献】:

洪光、黄天右《造纸史话》(中华,1964)

为您推荐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➀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书目题跋。3卷,《附录》1卷。清*莫友芝撰,子绳孙编。同治间独山莫氏家刻本。收录宋刻47种,金元刻本30种,明刻本16种,旧抄本38种,悉就同治乙丑迄己已(1865-1869)数年中客游所见者,或题解,或考其椠抄优劣,或仅记..

浊音➀

浊音:音韵学术语。声母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古代汉语的浊音声母,发音方法上基本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古人根据发音时气流所受障碍的情况,把属于塞音、塞擦音、擦音的浊音称为全浊。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并[b]、定[d]、..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➀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字书。本书编写组编。收古代汉语常用字370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每字下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次序排列义项、同一义项中,又以、、、、、分别标明近引申、又引申、特指义、泛指..

周易➀

伯希和劫经录➀

伯希和劫经录:敦煌遗书目录。王重民编。收入*《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据30年代编者在巴黎阅览伯希和劫敦煌汉文遗书卷子2001至5579号所作卡片目录整理编成。补编了原目的缺号,订正了讹误,并注明了可以并合的残卷,约一半以..

万卷堂➀

万卷堂:①书坊。南宋初期福建建阳着名书坊之一,为“建安(即指建阳)余氏书坊”的代表。主人余仁仲,崇化里人。所刻以经部为主,有《陆氏易解》、《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注》、《周礼注疏》、《春秋经传集解》、《..

史记➀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卷。西汉*司马迁撰。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史事。本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太史公记》,魏晋时始称今名。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6万字。末篇《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