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料简: 亦称“四料拣”。佛教禅宗临济宗的教学方法。“料”即度量,“简”即简别,或谓问答解释,指按学徒接受教义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旨在破除学人的“法执(执着外物或外境)”和“我执(执着自我)”。就学徒而言,对“我执”严重者,破除其对自我的执着,叫“夺人不夺境”;对“法执”严重者,破除其对外物的执着,叫“夺境不夺人”;对“我”“法”二执都严重者,须同时破除其对自我与外物的执着,叫“人境俱夺”;对“我” “法”都不执者,二者皆不须破除,叫“人境俱不夺”,并加以肯定。
为您推荐
止: ①梵文的意译,亦译止寂等。佛教修习的一种方法。《大乘义章》卷十:“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常与“观”相应。要求静虑而专心一境。所谓“摄心住缘,目之止”。②儒学概念。《礼记..
般若经: 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亦略称《大般若经》。佛教经典。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度”。从西晋起,曾有不少选译本,如东汉末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西晋
..
一阐提: 梵文音译,意为“不具信”或“断善根”。晋僧道生据六卷《泥洹》经文义理,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旧学大众以为违背经说,摈其出僧众。后大本《涅槃》传入,《大涅槃经》卷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
刘智(约 1660—约 1730): 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出身伊斯兰教经学世家。幼习《古兰经》。十五岁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等经书,会通诸家。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后专门从事伊..
理惑论: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牟子》。相传东汉末牟子著。共三十七章。以儒道证解佛教原理,认为佛代表人间最高道德,视佛道为无为,其核心即儒家的五常,以此可解全部佛经。如沙门出家,在于使其父母兄弟来世得好报,故亦是..
顿悟: 亦称“顿了”。佛教教学方法与学说。意指不须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理,便可突然觉悟。首创于魏晋南北朝时的竺道生。他从理不可分出发,认为“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