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前 483—前 402): 即孔伋。战国初期思想家。鲁国人,字子思,孔子之孙。相传受业于曾参,再传弟子孟轲发挥其学说,形成思孟学派。一度居卫,后至宋,作《中庸》。晚年返鲁,为鲁缪公师。继承并发展孔子的“中庸”思想,把“中庸”从“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诚”作为天道的根本、人道的基础,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修天命之性而达到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要求(引文均见《中庸》)。孔子以后,儒分为八,“子思之儒”为其中一派。后世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中庸》,收入《礼记》和《四书》。
为您推荐
高柴(前 521—?): 孔子弟子。字子羔,春秋末卫国人。一说齐国人。为人遵礼、笃孝。自游孔子之门,从未越礼。守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露笑容)”。执法公正。子路推荐为卫国士师(狱吏),遇人获罪,当处刖刑,即依法断其足,使作守门者..
颜回(前 521—前 490):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安贫乐道,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与闵子骞等同列孔门“德行”科。孔子赞其“好学,不迁怒,不貮过”。子贡称其“闻一以知十”。问仁于孔子,答以“..
冉雍(前 522—?): 孔子弟子。字仲弓,春秋末鲁国人。出身贫贱。学行精进,器识开阔;与颜渊等同列孔门“德行”科。孔子称其“可使南面”(任诸侯)。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又问如何识别贤才,孔子说“举尔所知..
宰予(前 522—?): 孔子弟子。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善为说辞,与子贡同列孔门“言语”科。孔子对他督责甚严。他反对“三年之丧”(父母死,守孝三年),认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主张改为一年。孔子斥为“..
子产(前 580—前 522): 春秋后期郑国政治家。公孙氏,名侨,字子产,一字子美。郑穆公之孙。师事于伯昬无人和壶丘子林。郑简公十二年(前 554)为卿,二十三年(前543)执政。惠民去奸,作丘赋,铸刑书。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善否,然明劝子产..
闵损(前 536—前 487): 孔子弟子。字子骞,春秋末鲁国人。与颜渊等同列孔门“德行”科。尤以孝行受到孔子的表扬。传说他被后母虐待,以芦花为衣。父怒欲去其妻。他劝阻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少言语,然“言必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