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274—333)

石勒(274—333): 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其先祖至父辈均为匈奴部落小帅。少年时被掠至山东荏平卖身为奴。后追随汲桑起兵反晋,桑死,又投奔刘渊,屡建战功,官拜安东大将军。在征战中势力渐强,遂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王,国号赵,史称后赵。太和元年(329)攻灭前赵政权,控制中原大部地区。对内提高羯人政治地位,重用汉族士儒,以巩固政权。在教育方面,设立太学,选用明经善书的官吏任文学掾,教授将佐子弟;又于襄国四门之内增设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余所小学,选将佐子弟百余名居中受教。曾命郡国设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各一人,郡学生员为一百五十人。定郡学生“三考修成,显升台府”的选拔原则。还亲临太学、小学,考试学生。又另设置经学祭酒、律学祭酒、史学祭酒等职,命儒臣兼任,教授生徒。修改九品官人法,令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勇武之士各一人。为广招贤之路,又令公卿百僚岁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答策上第者拜议郎,中第中郎,下第郎中。并建立秀才、至孝试经之制。并专设门生主书一职,主禁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为人雅好文学,崇尚经史文章,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讲史书,议论前代为政得失,深得衣冠士流的拥戴。在十六国时期,是文教方面最有作为的国君之一。

为您推荐

宋纤(273—354)

宋纤(273—354): 十六国时期凉州经师。字令艾,敦煌(今属甘肃)人。早年隐居酒泉南山,研究儒家经典,聚徒讲学,受业弟子三千余人。一生不应州郡辟命,笃学不倦,曾注《论语》,并撰《诗颂》数万余言。前凉张祚当政时,酒泉太守杨宣仰慕其..

王导(276—339)

王导(276—339): 东晋大臣、学者。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士族。东晋元帝时曾任丞相,联合南北士族,对稳定东晋朝廷起过作用。在总揽元、明、成三帝国政期间,极力主张兴复教育。认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

刘殷

刘殷: 西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官员。字长盛,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博通经史,通读文章诗赋。曾任新兴太守。十六国时期任职于汉国。历任侍中、太保、录尚书事。重视家庭教育。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史记》, 一子授《汉..

郭璞(276—324)

杨轲

杨轲: 十六国初期经师。天水(今属甘肃)人。少年时研习《周易》,西晋末年聚徒讲学,门下养徒数百。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不以为忧,自以学问娱心。教学采取递相宣授的方法,先授入室弟子,再由入室弟子递相宣授于其他门徒。前赵刘曜..

华谭(244—322)

华谭(244—322): 西晋学者。字令思,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举秀才,对策第一,历任郎中、太子舍人、卢江内史及镇东军咨祭酒。东晋初,官至散骑常侍。认为四海一统以后,关键在择才、礼贤,以兴礼教。“五帝殊理,三王异教,故或禅让以光政..

卫铄(272—349)

卫铄(272—349): 东晋女书法家。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善隶、楷书。师钟繇,传其法。王羲之少时尝师之。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