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390—487)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学官。字伯恭,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东)人。少年时曾入沙门为僧,不久还俗,担笈负书,千里追师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传》。北魏神 三年(430),因为官获罪,还归乡里,居家教学,门下就业生徒有千余人之多。次年被征为中书博士,主教于国学。后兼任秦王翰傅,并负责教授太子(即南安王拓跋余)学业,曾参预崔浩国史案,幸由太子营救,免受株连。其后屡居要职,仕宦五十年,官至中书令。天安元年(466),奉诏兴学,主持制定了北魏第一个完备的郡国学制,成为北魏郡国立学的开端。不久,又制《征士颂》,向北魏献文帝推荐起用了数十位出身门阀望族的名士,加强了北方门阀世族集团在北魏政权中的势力。

为您推荐

邢邵(496—?)

邢邵(496—?): 一作邢劭。北朝魏、齐学官。字子才。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北齐官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进。尝与人辩论“神灭”问题,坚持“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的见解,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为北朝有数..

魏孝文帝(467—499)

魏孝文帝(467—499): 即拓跋宏。北魏皇帝。励行汉化政策,进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改变鲜卑风俗、服制、语言,奖励鲜卑与汉族通婚。重视教育,学校制度更求完备,除设立国学、太学..

王元规(516—589)

王元规(516—589): 南朝梁、陈学官。字正范,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从师沈文阿,通《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丧服》。仕梁,官宣城王记室参军。入陈,历官鄱阳王府记室参军、国子助教,迁国子祭酒。曾为陈后主..

魏献文帝(454—476)

杜之伟(508—559)

杜之伟(508—559): 南朝梁、陈学官。字子大,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家世儒学,尤专《三礼》。为文温雅博赡。梁时补东宫学士,与学士刘陟等 整理群书。后兼太学限内博士。大同七年(541)梁皇太子释奠于国学,用其所制孔子、颜子..

魏太武帝(408—452)

魏太武帝(408—452): 即拓跋焘。北魏皇帝。坚持崇儒政策,重视培养儒士。始光三年(426)于城东建立太学一所,今天下州郡选派才学之士,进京求学。征聘名儒、学者数百人,任命卢玄、高允等为博士,其他人分别录用。因之士子相互勉励,..

周弘正(496—574)

周弘正(496—574): 南朝梁、陈教育家。字思行,汝南(今河南省中部)人。十五岁召补国子生。即于国学讲《周易》,同学传习。入学不及半年,已堪为师表。梁时起家太学博士,历任国子博士。倡导弟子自由辩论,时城西立土林馆,居以讲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