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1763—1820): 清学者、教育家。字里堂,又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甘泉(今属扬州)人。自青年起即训蒙授徒。曾从阮元游学山东、浙江等地,参与阅卷和诂经精舍的创建。后应礼部试不第,归居家乡,构“雕菰楼”,专意著述。于群经及历算、训诂、地理、戏曲之学无所不究。尤深谙《易》、《孟子》,颇多己见。撰《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以测天之法测易,发明“旁通”、“相错”、“时行”三义。认为“名起于立法之后,理起于立法之先”,强调世上没有一成不变及执一以持万之理。作《孟子正义》,指出人有智慧,能进化,有赖习行。言人之性善在“能知事之宜在我”,是环境、教育与人主观努力的结果。教育上反对用统一目标、内容、方法培养人,“强人以同己”;指出“教人者以人得其益为归”,“非必预期其效”;认为“人各一性,同而实异”,主张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方式“尽天下之性”。尊重个性的发展,“不使天下之学皆从己学,不使天下之立达皆出于己之施”。承认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认为“一切不善多由于贫”。强调儒者以治生为要;教学生“以权治身”,用笔耕舌耕养家糊口,士农工商四业皆可为。重视博学多闻,提倡“通核”,以经史、作文、历算作为教学基础。指出历算之学对人性情意志具有陶冶功能。主张学术自由,提倡争辩,反对执一专制。认为“圣人之言亦不定”,要求学生通变神化,“集千万人之知以成吾一人之知”。著有《雕菰集》、《里堂家训》、《里堂学算记》、《六经补疏》、《论语通释》等,多收入《焦氏丛书》。
为您推荐
翁方纲(1733—1818): 清学官、经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乾隆进土,授编修,擢国子监司业,官至内阁学士。先后典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一时绩学之士多出其门..
王贞仪(1769—1797): 女。清科学家、教育家、诗人。字德卿,自号江宁女史,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少时即读经史,通天文算学,且知医。有“文武兼资、六艺旁通、博而能精”之誉。婚后不顾非议,收男徒授诗。认为男女同是人,则同是心性..
姚文田(1758—1827): 清学官。字秋农。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嘉庆初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曾典广东、福建、顺天乡试,充会试副考官,督广东、河南、江苏等省学政,累迁祭酒。论学崇宋儒,著书宗汉学,虽以制艺名于世,然能辨其利弊。指出..
许宗彦(1768—1818): 清学者、经师。字积卿,又字周生,浙江德清人。嘉庆进士,授兵部主事,旋以亲老引疾归。杜门著书近二十年,间亦授徒。治学注重经术,务求
大义,济世致用。精天文,得泰西推步秘法,自制浑金球,自立解说。强调为学..
汪廷珍(1757—1827): 清学官。宇瑟庵,江苏山阳(今淮安)人。乾隆进士。历任国子监祭酒,督安徽、江西、浙江学政,迁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选《成均课士录》,教士子立言以礼法,戒摹拟剽窃之习。又作《学约五则》,强调经史乃实学..
孟超然(1730—1797): 清学者,教育家。字朝举,号瓶庵,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乾隆进士。曾典广西、顺天乡试,任四川学政。辞官后,应聘主讲福州鳌峰书院。学宗朱子。主张“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鄙视言清行浊、言过其实的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