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众

七众: 是对佛教信徒的通称。细分则有七众弟子之说。包括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众”即梵语“僧迦”,凡三比丘以上共处即称为众(僧迦)。“比丘”意译“乞士”,亦有破恶、净命等义,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比丘尼”即“乞士女”,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式叉摩那”则指年满二十岁在受具足戒之前二年修学“六法戒”的沙弥尼。“沙弥”意“勤策男”,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沙弥尼”意“勤策女”,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女子。“优婆塞”意“清信士”或“近事男”,指在家男众。“优婆夷”意“清信女”或“近事女”,指在家女众。二众也俗称为“居士”,是梵语“迦罗越”的意译,指居家修道之士。出家五众亦常称“五众”。另有“四众”之称,指佛弟子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佛教规定,出家者凡受比丘(尼)戒满五年后,才可离师单独修道,之前均为学僧。

为您推荐

普请

普请: 亦称“出坡”。指中国佛教禅宗集结僧众共同劳作的制度。将劳动定为僧众的制度始于唐怀海所制规戒,所谓“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百丈清规》)。《大宋僧史略》卷上曰:“共作者,谓之普请。”怀海运用禅学于劳动实践..

大师

大师: ①古代乐官的称谓。《论语·微子》:“大师挚适齐。”邢昺疏:“大师,乐官之长。”《孟子·梁惠王下》:“召大师曰:‘为我奏君臣相说之乐。’”赵岐注:“大师,乐师也。”②对有成就的学者的尊称。《史记·儒林传·伏生传..

道举

道举: 唐代科举的一种。玄宗崇道教,常召见道士,拜官赐物,并亲受法箓,以道士为师。唐开元十三年(725)敕征道士王希夷入见,并令宰相张说“访以道义”,次年拜为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开元二十年(732)更令士庶家各藏老子《道德经》一..

学董

升座

升座: 即升高座,又谓“上座 ”。佛教寺院讲学仪式之一。源于佛典。《法苑珠林》卷三十二《仪式部》引《三千威仪经》:“上座坐读经,有五事,一当先礼佛;二当礼经法上座。”又引《十住毗婆沙论》:“法师处师子座 有四种法,何..

二十五众

二十五众: 佛教寺院教学课目。《续高僧传·义解篇后论》云:“(隋)开皇伊始,广树仁祠,有僧行处皆为立寺,召诸学徒,普会京辇。其中高等自为等级,故二十五众峙列帝城,随慕学方任其披化。”如兴善寺僧粲于开皇十七年(597)受诏,被补为..

座主条约

座主条约: 佛教讲经师规章。其约例九条:一要诲人不倦,说法平等,无有高下,不择冤亲,不计供养;二当内外俱净,不得亵衣登座,不得因坐久去衣;三澄心寂照,摄事归理,堪入妙理;四坐宜端正庄重,不得斜身距坐,言谈粗野;五不得置正义不讲,多说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