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994—1059): 北宋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因先世居安定,学者称安定先生。曾与孙复、石介在泰山读书十年,并授徒讲学,时称“宋初三先生”。后受聘于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执教长达十余年,创“苏湖教学法”。其基本要点:(1)实行分斋教学。学校设经义和治事两斋。经义斋讲授经学,旨在“明体达用”;治事斋分治兵、治民、治水、算数诸事,每人以选一事为主科,兼学一事为副科。(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就学生的个性、才能特长、兴趣爱好之所近,分入各斋;又“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互相切磋,增长学识才干。(3)读书、体育、音乐、游息活动穿插进行,以活跃生活,有利健康和陶冶情性。(4)组织游历。使之了解“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扩大实际见闻。(5)严立规条。凡衣饰、行为风度均有详细规定,并“以身先之”。教育成效卓著,礼部取士,“瑗弟子常十居四五”(同上)。庆历期间,范仲淹为相,整顿太学,曾设想取“苏湖教学法”以为“太学法”。皇祐四年(1052),应召为国子监直讲,并主持大学,推行“苏湖教学法”。学子云集,乃至太学校舍为满。
嘉祐初,以太学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肯定教育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在学校”(《松滋县学记》,载《安徽通志》)。著有《论语说》、《春秋口义》,已佚,今存清人丁宝书汇辑的《安定言行录》。
为您推荐
吕公著(1018—1089): 北宋学官。字晦叔,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庆历进士,通判颍州,与郡守欧阳修为讲学之友。仁宗朝官至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合出知颍州。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
冯正符: 北宋经师。字信道,遂宁(今属四川)人。从何群受业,三应礼部试不第,以经学教授梓潼、遂宁之间。闭门十年,于诸经多解说,尤精于《春秋》。其言务通经旨,不事浮词。熙宁九年(1076),御史邓绾荐,召试舍人院,赐同进士出身,授蜀州晋..
顾临: 北宋学官。字子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受业胡瑗之门,通经学、兵学、水利,长于训诂。皇祐中,举说书科,为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因喜论兵,诏编《武经要略》,同判武学。历河东、河北转运使,
刑、兵、吏三部侍郎兼..
郑穆(1017—1092): 北宋学官。字闳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与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闽人时号“四先生”。性醇谨好学,进退容止必以礼。门人千数。皇祐进士。授国子监直讲,除编校集贤院书籍。熙宁三年(1070)召为歧王、嘉王..
丰稷: 北宋学官。字相之,明州鄞(今属浙江)人。举进士,为殳城令。历知封邱县、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谏,以廉明、刚直称。后任国子司业、祭酒,引导诸生自觉遵守校规,解除国子监门禁,强调以德服土。哲宗幸太学,讲《尚书·无..
孙复(992—1057): 北宋经师、学官。字明复,学者称泰山先生。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与胡瑗同学。聚徒著书,以所治经术为教,石介亦躬执弟子礼。史称“宋初三先生”。后经范仲淹、富弼推荐,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