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本中(1084—1145)

吕本中(1084—1145): 南宋学者。初名大中,字居仁,吕希哲孙,吕好问子。以恩补承务郎,历任兴仁济阴主簿、泰州士曹、大名路抚幹、枢密院编修官、职方员外郎等。绍兴六年特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召为太常少卿,迁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少从游酢、杨时、尹焞游,守“不名一师”之家风和中原文献之学。“尝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认为:“学问当以《孝经》、《论语》、《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宋元学案·紫微学案》)。学术上兼采百家而归本儒学。提出仕宦最重要的三种德行:“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若能清、慎、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认为处事,当“务著实”。反对“忘迩而趋远,忽卑而升高,虚词大言,行不适实”(同上)。人称其“平日学问,以穷理尽性为本”,且“行谊纯笃”、“表里如一”。著有《春秋解》、《西垣童蒙训》、《公舍人官箴》等。

为您推荐

邹浩(1060—1111)

邹浩(1060—1111): 北宋教育家。字志完,自号道卿,自辟小圃曰道乡,学者称道乡先生。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元丰进士。历右正言、司谏、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吏部、兵部侍郎等职。又任扬州、襄州教授、太常博士。认为侍讲应善..

权邦彦(1080—1133)

权邦彦(1080—1133): 宋大臣。字朝美,河间(今属河北)人。登崇宁四年(1105)太学上舍第。调沧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任国子司业,达十余年。后出知易州、冀州、建康府等。绍兴元年(1131),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献十议以图中兴。重视帝王之..

邵伯温(1057—1134)

邵伯温(1057—1134): 北宋学者、学官。字子文,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后迁居洛阳(今属河南)。邵雍子。元祐年间,任大名府助教,调长子县尉,继为西京教授。后官至提点成都路刑狱、利州路转运副使。有家学渊源,入闻庭训,颇能领会其父象数..

慕容彦逢(1055—1117)

周行己

周行己: 北宋教育家。字恭叔,学者称浮沚先生。永嘉(今属浙江)人。少聪颖。长入太学,与许景衡、刘安上、刘安节、戴述、赵霄、张煇、沈躬行、蔡允中等称为“元丰太学九先生”。时太学专攻《三经新义》,他独去洛阳,拜程颐为师..

晁补之(1053—1110)

晁补之(1053—1110): 北宋学官。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十七岁随父游杭州,著《钱塘七述》,苏轼称其文“博辩俊伟,绝人远甚”。从此知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元丰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赞为“深于经..

陈师道(1053—1102)

陈师道(1053—1102): 宋代诗人、学官。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好学苦读。十六岁时曾以文谒曾巩,巩一见称奇,留受业。神宗熙宁年间,盛行王安石经学,心非其说,绝意进取。元祐初,苏轼、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