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印术印刷的一种近代图书印本类型。
石印术是一种以石头为印版版材的平版印刷方法。1796年由捷克人亚罗斯·桑纳菲尔德(A1oys Senerfelder,1771-1834)发明。
一般选用碳酸钙含量为99%的多孔质石料加工成厚约10cm的石版,再加以磨制成为印版。
其制版方法有直接描绘法和转印法两种,前者是将图文用脂肪性的转写墨直接描绘在石面上,经过处理制成石版;后者是先将图文用药水写于胶纸上,再转写于石面制成石版。其印刷原理同其他平版印刷方法一样,都是利用水、油相斥的原理,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印刷。石印术是最早的平版印刷方式,早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传入我国,鸦片战争前夕,广州、澳门均有外国传教士开办的石印所印刷中文图书。
光绪初年,上海也出现了石印所。最早是光绪二年(1876)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设的土山湾印书馆,主要印一些宗教宣传品。
光绪五年(1879)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rnest Major)开办了点石斋印书局,才开始大量印刷中文图书。受其影响,稍后我国商人开办的石印出版印刷机构也纷纷设立,着名的有同文书局、拜石山房、蜚英馆、鸿文书屋、扫叶山房、文明书局、有正书局、神州国光社等。石印本书也随之蔚为大观,其规模和数量,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过了铅印本。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大规模的石印事业才逐步衰落下去,但这一时期所产生的石印本却大量流传于世,对文化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石印本版面大多有版框,但很少画界行;字迹一般为手写体,纸面光滑,但由于油墨质量不好,字划周围常有油渍泛出;装订主要为平装,但早期也多有用线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