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以家贫,10岁入塾。1878年抵达檀香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1882年进美国基督教公理会设立的奥阿厚书院(高级中学)读书。
在校勤奋学习,努力攻读中外书籍,尤爱读华盛顿、林肯等人传记。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
1905年在日本组建并领导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后,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遗着编为《中山全书》。
有《孙中山选集》等。其《建国方略》于1989年被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之一。生平重视实践,在哲学上提出“知难行易”说。
曾自述一生嗜好,“除革命而外,唯有读书而已”,至于“藏于行箧而刻刻不离者,非手枪炸弹,而为爱读之书籍。旅行时他物均可不带,独书籍不肯忘”。并提倡有暇“当从事于译书、读书或从事于实地考察”。1896年曾在英国伦敦读书于图书馆,涉猎广泛。
1918年至1919年在上海原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的居邸,藏书占有大半位置。在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月薪多为书出。
曾回忆道:“……至于读过之书,无法尽记,惟在革命失败时,每年书费至少四五千元;若从事革命时,所费较少,只二三干元罢了。”在今日广东中山县孙氏故居的二楼书房里,还保存着当年用过的书桌、台椅和读过的《三国志》、《东莱博议》等书。 参见 建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