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
文学家、艺术家。七岁时入学私塾。先读《三字经》,后读《千家诗》。
五年后转入新式小学。
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旋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和日文。
1921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在上海等地执教。1926年8月,弘一法师云游至沪,为题“缘缘堂”横额。1933年,正式在家乡石门湾落成缘缘堂。西侧书房中铺设地板,四壁陈列数千卷图书,卧室中另藏有图书数千卷,佛堂中则收藏不少经书。丰氏在此“读书并不抛废,笔墨也相当地忙”。
五年后毁于日寇战火,所藏书连同甫从杭州客寓运回的藏书俱失。逃难前临时从各书架中抢救出的“心爱的、版本较佳的、新买而尚未读过的”(《辞缘缘堂》)两网篮书也不知所终。
马一浮其时所寄诗中“衡门不复完,书史随荡析”句,可为丰氏境况借照。旋避难西南,遍历艰难辛苦。1941年,客寓贵州遵义南坛,取苏轼词“时见疏星渡河汉”句意,以“星汉楼”名室。1943年,在重庆沙坪坝正街以西庙湾,自造“沙坪小屋”以寓。
1949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1954年9月定居上海陕西南路。以阳台天窗可兼采日月之光,命名所居书房为“日月楼”,并终老于此。
生平读书、写作、绘画勤勉不倦。自述早年是“非正式求学”。即只能在教课之暇读书。
曾回忆道:“独有非正式求学时代的读书,十年来一直随伴着我,慰藉我的寂寥,扶持我的生活”,“在我只有诗歌、小说、文艺,可以闲坐在草上花下或奄卧在眠床中阅读。要我读外国语或知识学科的书,我必须用笨功”(《出了中学校以后》)。自创迭浪式阅读法,成效卓着。着译甚富,尤以漫画、散文着名。亦能诗词。作品隽永疏朗,语谈寓深,时见禅意。
有《缘缘堂随笔》等多种。另有《丰子恺文选》(台北洪范书店1982年初版)、《丰子恺选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印行)、《丰子恺漫画全集》(上海开明书店1945年版),结集有《丰子恺文集》等150余种。《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有丰华瞻、殷琦编《丰子恺研究资料》(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专辑。 参见 丰子恺迭浪式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