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太仓县城西门内兴福桥东原故居内七录斋,是明文学家张溥(1602-1641)少年读书的地方。
溥初字乾度,改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私谥仁学先生。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辞归。
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西张南张”、“娄东二张”、“两张先生”。六岁入塾,蒙师刘振溪见其读书认真,谓为可教。
旋可日诵数千言。每早入塾,从师受读,晚间归家,其父时常考问当日读书情况,必琅琅背诵。
而立之年,文名已满天下。
时国中文社众多,乃合而为一,“兴复古学,务使有用”。创办“复社”,从事文学和社会政治活动。崇祯六年(1633)春,号召天下士子,举行虎丘大会,成一时之盛。
门生700余人,声势倾动朝野。藏书数万卷,披阅着述甚勤,常“日高起,漏下四鼓息”。
后遭构陷,病卒家中。一时万人衔悲。黄道周(1556-1646)挽诗有“十年着作千秋秘,一代文章百世师”之句。辑着甚富,崇祯时诏征溥遗书,先后录上3000余卷。
传世名篇有《五人墓碑记》。有《七录斋集》。
张溥苦读勤学,学童时读书必先手抄,读毕焚去再抄,复读再焚,必如此六七遍而止,以资熟记和运用。后以之自励,命名书斋为“七录斋”,环置典籍。天启三年(1623)张采来斋共学,凡五年。24岁后治学益勤,用心更专。
夏天多蚊,便在书桌下置一大瓮以纳两足,坚持夜读。曾夜读灯尽,见窗外光亮如昼,以为天晓,视之方知户外已积雪盈尺。
其间张采曾见其手执粽子,蘸着墨汁,吃得满口乌黑。在故乡太仓县城厢镇西门街8号现存张溥故居,原为张溥的伯父明工部尚书张辅之的宅第,其子灏卒后为张溥别业,于此终其读书治学之生。旧有正门后园,今废,仅存厅楼三进。现辟为“张溥故居”,兼作太仓博物馆馆址,内有文物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