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

    审稿 : 编辑人员以作者创作的文字、图像等材料(原稿)为对象所进行的判断、鉴定和评价工作 (对于译稿的审稿,主要是鉴定译文的质量),由审读、写审读报告两部分组成。又称审读。审稿是编辑工作的关键,是决定图书质量的重要步骤。它又是编辑人员的基本职责。

  审稿的基本内容是从阅读原稿入手,对内容、结构、文字、逻辑等作全面的分析,在弄清原稿观点、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编辑人员的综合考虑,作出符合实际的基本估价,并恰如其分地写出中肯的书面意见──审读报告。

  各类原稿的审读,通常采用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稿制度。初审要求通读原稿,提出基本评价和处理意见。复审要求复核初审意见,判断其正确程度,并解决初审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终审应对原稿质量和能否采用,作出最后决定。三级审稿都应有书面审稿意见,这是一部书稿在编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记录,是书稿档案的重要部分,它还是对各级编辑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各类书稿的审读,首先研究原稿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在政治问题上要注意是否违背宪法,有没有同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相抵触的问题;在学术问题上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判定稿件是否已经充分地阐明主题所要求说明的内容,在论证和叙述方面,是否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审稿时还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出版的目的性,以及有无侵害他人版权的情况等。

  在审读著作稿时,还需注意它的体例结构和文法修辞;在审读编选稿时,要注意书稿的编选标准和材料来源;在审读翻译稿(包括编译和节译)时,重点在评定译文质量,同时查明原书的价值和原书版本的新旧或可靠程度,以便判断是否适宜翻译出版。对于教材、工具书一类出版物,尤其要重视资料的准确性和文字的简明通俗,以及体例的一致性。

  在审读方法上,按具体情况做些准备工作(如查阅挡案、阅读必要的参考书、查考有无同类书籍或译本等),还查对出版社与著译者双方原来同意的写作提纲,并重点地查对作者所引用的材料和论据。此外,同样要重视审核书稿的序、跋一类附件和附录部分。防止审读时被原稿拘束,以致过于注重原稿的某些细小问题。

  对一部书稿的评价如有不同看法,原则上应服从终审意见和决定。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书稿,可以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某些内容专门或比较特殊的书稿也可以约请社外专家或有关单位审稿。对外审意见,特别是涉及原稿的处理办法,一般仍需由责任编辑提出意见,总编辑作出最后决定。

为您推荐

沈建图(1915~1955)

沈建图(1915~1955) :   中国新闻记者。原名沈庆林,笔名吴敏。广东梅县人。1915年 7月生。新加坡华侨。1931~1933年在香港大学读书。1938年赴延安,后转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毕业后到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

《申报》

《申报》 : 中国近代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商业性报纸。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由4名外侨合资创办,英商美查负责经营。初为隔日报,从第 5期改为日报。1909年中方经理席裕福购进,产权始为..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 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法。   深度报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新闻学论著。美国新闻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解释性报道的深化和发展。解释性报道提供事实,展现背景和意义..

日本民间广播联盟

日本新闻事业

日本新闻事业 : 日本是世界新闻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每千人拥有日报569份(1985),居世界第一。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第1家日报《横滨每日新闻》于1871年问世。《每日新闻》(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

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 : 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以及风俗民情、自然界和社会上奇特现象的新闻。   西方报纸大量刊载社会新闻,是在19世纪30年代欧美大众化报纸盛行的时期。..

《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 : 五四运动时期政治学术团体少年中国学会的机关刊物。1919年 7月15日创刊于北京。月刊。原为竖排,自第 4卷第 1期起改为横排。第 5期起改在上海印刷发行。李大钊、王光祈、黄演存先后任编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