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 : 报道中运用背景材料分析和说明新闻事件的原由和意义。又称分析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始于美国,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在传统的纯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0年代初,美国出现经济危机,人们对接踵发生的一切感到愕然,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而想知道事件发生的原因,因此对于事件有所解释的报道受到欢迎。到50年代,解释性报道已为美国报坛普遍运用。

  其迅速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动力来自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间接动力包括"社会责任论"的流行,记者队伍的成长,报纸与广播、电视的激烈竞争,新闻性刊物的发展,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挑战等,但是决定的因素是国际局势的日趋复杂化和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动荡。

  解释性报道有4个特点:①在"why"(为什么)上做文章,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搞清来龙去脉。②着眼于阐释新闻事件的含义。③从"明天"的角度解释新闻事件,展望未来。④把单一的、孤立的新闻事件与一系列其他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其倾向性。解释性报道在材料安排和写作上往往突出这 4个特点,而不象一般新闻报道那样以5个或6个新闻要素为核心。它篇幅较长,含有详尽的背景材料,常用边叙边议的表现手法和文学笔调。要求记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掌握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善于思索,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断。解释性报道结构灵活,形式多样,无固定公式,常使用丰富多彩的特写导语。

  解释性报道能够加深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思考,缩短新闻事件与读者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由于记者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有关背景材料和从事采访,因而新闻时间性较差。

为您推荐

《解放》(延安)

《解放》(延安)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1937年 4月24日在延安创刊。初为周刊,后改半月刊。1941年 8月31日出至第 134期停刊。栏目有"时评""论著""翻译""文艺"和"来件专载"等。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

金仲华(1907~1968)

金仲华(1907~1968) :   中国报刊主编、国际问题评论家。浙江桐乡人。1907年4月1日生。求学于杭州之江大学。青年时代致力于新文化运动,曾任 《妇女杂志》、《中学生》 杂志主编。1934年创办《世界知识》杂志..

校对

校对 : 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并订正抄件或排版校样的工作过程,是保证出版物文字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是校对人员的谓称,也是出版专业职务名称之一。   沿革 在中国古代,校对又称校雠或校勘,意即审读或核..

《解放与改造》

《解放》(北平)

《解放》(北平) :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1946年2月22日在北平(今北京)创刊。4开1张。原为3日刊,从第27期起改为双日刊。1946年 5月29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共出版37期。此报是随着19..

校订

校订 : 在编著的作品方面,校订通常指对作品内容的订正和对引用文献的核对。校订也用为"校勘"或"校雠"的同义语(见校勘)。在翻译作品方面,特指依据原文对译文疏漏不确的地方加以订正和润饰。凡质量不高的译文..

解放社

解放社 : 中共中央在延安创立的出版机构。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进驻延安,中央党报委员会于4月24日创刊《解放》(延安)周刊,同时编印《抗日战争丛书》和马列丛书,均用解放周刊社名义出版。从193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