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

    校勘 : 中国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中国古籍大部分是刊刻本,小部分是手抄本。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校勘在中国西汉时就已产生。西汉成帝至哀帝时(公元前32~前2), 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受皇帝的命令校皇宫中所藏的图书,每校完一书,写成内容提要向皇帝报告。当时的校勘方法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义》),因此中国古代校勘也称校雠,有关这方面的学问也叫做校雠学。汉以后,一般是一个人根据不同的本子参照比较,不再采取一人读书、一人持本的做法。

  中国古籍的校勘,根据近代学者的研究,一般采取以下四种方式:①对校。用同一种书较早的本子与其他本子对读,遇有不同处,即注出来,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这是校勘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基本的程序;②本校。以同一部书前后互证,指明其前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正误;③他校。以其他有关的书籍对照本书;④理校。凡无其他本子可以依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就凭校者的学识,据理判明其正误。理校是校勘中最难的一种,不常用。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所著《校勘学释例》,对这四种校勘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为现在一般古籍整理者所遵循。

为您推荐

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 : 报道中运用背景材料分析和说明新闻事件的原由和意义。又称分析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始于美国,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在传统的纯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0年代初,美国出现经济危..

《解放》(延安)

《解放》(延安)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1937年 4月24日在延安创刊。初为周刊,后改半月刊。1941年 8月31日出至第 134期停刊。栏目有"时评""论著""翻译""文艺"和"来件专载"等。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

金仲华(1907~1968)

金仲华(1907~1968) :   中国报刊主编、国际问题评论家。浙江桐乡人。1907年4月1日生。求学于杭州之江大学。青年时代致力于新文化运动,曾任 《妇女杂志》、《中学生》 杂志主编。1934年创办《世界知识》杂志..

校对

《解放与改造》

《解放与改造》 : 中国资产阶级政团研究系的政论刊物。1919年 9月创刊于北京。半月刊。从1920年9月第3卷起,改名《改造》。北平新学会出版。主编张东荪、俞颂华。改名后,梁启超任主编。主张社会革新,反对封建..

《解放》(北平)

《解放》(北平) :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1946年2月22日在北平(今北京)创刊。4开1张。原为3日刊,从第27期起改为双日刊。1946年 5月29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共出版37期。此报是随着19..

校订

校订 : 在编著的作品方面,校订通常指对作品内容的订正和对引用文献的核对。校订也用为"校勘"或"校雠"的同义语(见校勘)。在翻译作品方面,特指依据原文对译文疏漏不确的地方加以订正和润饰。凡质量不高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