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 著名历史学家和五四时期的期刊主编及撰稿人。祖籍江西永丰,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字孟真。1905年春入东昌府立小学堂读书。1909年春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夏考取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秋升入本科国文门。1918年1月,在《新青年》 4卷1期开始发表《文学革新申义》等文。同年夏,与同学罗家伦、毛子水等20人在北大组织新潮社,并筹办《新潮》月刊。11月19日新潮社宣告成立,当选为社长。1919年1月1日,《新潮》月刊创刊,任主任编辑,在该刊连续发表《新潮发刊趣旨书》、《人生问题发端》、《去兵》、《万恶之源》、《社会革命一俄国式的革命》、《新潮的回顾与前瞻》以及《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怎样做白话文》、《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等论文,仅创刊号就有他写的10篇文章,提倡新文化,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张文学革命。还发表了《老头子和小孩子》、《咱们一伙儿》等许多新诗。同年5月3日,被推为学生代表和干事会干事。5月4日,各校学生代表在法专集会时被公推为主席,充任游行总指挥。同年夏从北大毕业,返回山东参加官费留学考试。同年底赴英留学,1920年2月入伦敦大学研究院。1923年秋转赴德国,入柏林大学研究院。1926年10月回国,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及历史系主任,4月又接替鲁迅兼中文系主任,同年秋又创办并兼任该校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所长及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主编,并发表 《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评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等论文。1928年11月,在广州创办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主编,曾发表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周颂说》 等研究古代史的论文。1929年春随该所迁至北平,旋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32年5月,与胡适等人在北京组织 “独立评论社”,创办 《独立评论》 周刊。1934年3月至1935年12月,曾先后在 《独立评论》和 《大公报》 新辟的 《星期论文》 栏发表 《溥逆窃号与外部态度》、《睡觉与外交》、《中日亲善??》、《一夕杂谈》、《中华民族是整个的》 等文章,表示赞成抗日。1936年春,举家移居南京。西安事变发生时,曾在南京 《中央日报》 上撰文,主张讨伐张、杨。1937年春,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抗战期间,迁所至昆明,担任国民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曾在 《中央日报》、《大公报》 的 “星期论文”栏发表 《天朝一洋奴一万邦协会》、《“五四” 二十五周年》、《我替倭奴占了一卦》 等文章,主张坚决抗战,建议整刷政风,曾抨击孔祥熙。1945年7月1日至5日,与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等6名参政员访问延安,政治上拥蒋反共。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直至次年9月因胡适已回国而卸职。1946年8月4日,在北平 《经世日报》 发表 《漫谈办学》 一文。同年冬,又到南京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复员工作。1947年2月,在 《世纪评论》 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要求宋下台。同年冬,迁所至台湾杨梅镇。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国民党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同年12月25日,《国语日报》 在台湾创刊,任该报首任董事长。1949年1月20日就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在台湾 《中央日报》、《新生报》、《自由中国》 杂志、《大陆》 杂志和《台湾大学校刊》 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950年12月20日以脑溢血在台北去世。著作有 《东北史纲》、《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中华民族革命史稿》 等,台湾大学曾辑印 《傅孟真先生集》 (6卷本) 出版,另有 《傅斯年全集》 出版。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