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 : 新闻学术语。指关于各行业以外的,关系到人们道德风尚,或同人们日常生活更接近的那些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活动、社会现象、社会文化风貌,以及一些社会趣闻、名人轶事和奇异的自然现象的新闻报道。
社会新闻的题材内容突破了各种行业界线,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具有最大的社会广泛性。同时,它又与其它类别的新闻,如政治、经济、法制、文教、卫生、科技、体育等有密切的联系,故有人称社会新闻是一种多边缘新闻,是一部形象的社会学丛书。社会新闻反映的事实和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物质及精神生活接近,人情因素浓厚,具有最广泛的读者群,最能引起共同兴趣。社会新闻还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它包容了社会及自然多方面知识,故有人称社会新闻是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
社会新闻包括的题材内容主要有:(一)涉及社会道德风尚的,如颂扬新人、新事、新风尚,揭露坏人坏事、抨击恶风陋习,宣传尊师重道、敬老护幼、互助互援互爱等; (二)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如婚姻恋爱、丧葬嫁娶、家庭关系、邻里及人际交往、衣食住行、业余生活等; (三)涉及社会事件的,如天灾人祸事故、民事刑事案件、侦破审判、违法行为、民间纠纷等;(四)涉及社会问题的,如交通安全、社会秩序、人口就业、市政建设管理、青少年教育、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五)涉及社会风貌的,如风土习俗、文化风情、名胜古迹、大众时尚、时髦与时狂现象等; (六)各种情趣性事物,如名人轶事、社会趣闻、人类及自然界的奇异或非常现象、动植物趣闻等等。
社会新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较大的直接影响,新闻媒介当以社会责任感对待社会新闻的报道,要考虑报道可能产生的多方面社会效果,从潜移默化的引导、警戒、教育作用出发,思考题材及具体事实材料的选择和表现。如案件报道中,避免对犯罪行为及场面的过细描绘渲染,注意对侦破手段的保密及受害人名誉的保护;涉及到时尚时髦时狂等大众行为的报道,要考虑其可能产生的正反导向,避免对不良倾向的推波助澜;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奇异现象的报道,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避免单纯的猎奇和故意神秘化,等等。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新闻传播知识的作用,包括社会各方面生活、历史、天文、地理、自然等的知识,表现要趣味化、通俗化,使之成为一部生动、形象的社会自然的教科书。
中国早在明朝时期的“邸报”和“京报”上偶见有类似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社会新闻称为“里巷中事”、“琐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上海、香港两地都市文化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新闻逐渐成为报刊上的重要新闻之一,其中包括较多所谓“公案新闻”,社会新闻这个概念也逐渐形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报纸给社会新闻所划的大致范围是:1、穷困、自杀、饿死;2、游艺、球戏、马赛、赛枪;3、土匪攻城夺地、绑票抢人;4、集会、迎送、追悼;5、诉讼、慈善等。又把杀伤、偷骗、抢夺、烟赌等称为罪恶新闻。中国共产党党报刊登社会新闻,最早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版头条报道的关于巫神害人被判刑的新闻。西方新闻媒介的社会新闻报道,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所谓“大众化报纸”盛行时期发展起来的,西方新闻界称之为“软新闻”,认为它能对读者产生“即时报酬”效应,即能立刻使读者产生较强的阅读兴趣,并获得新闻满足感。这是与题材内容较严肃的政治、经济这类“硬新闻”相对而言。不少报纸通常都将社会新闻刊登在第三版,故又称“三面纪事”。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