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史

    档案学史 : 档案学分支学科。研究档案学思想、理论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内容包括:①档案学产生前档案工作经验材料的积累与档案学思想的萌芽;②档案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标志和条件,档案学由单一的学科发展到多分支学科的历史过程;③档案学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档案学家及其代表著作的介绍与评价;④档案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思想、观点、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⑤档案学发展史上重要学术问题的讨论与争鸣;⑥档案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措施,如档案科研机构的建立、档案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重要的档案学术讨论会、国际间档案学术交流等;⑦档案学发展与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档案教育事业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档案学史分世界档案学史、地区档案学史、国别档案学史等。研究档案学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档案学思想、理论、原则的形成过程,在分析、总结前人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档案学思想的源流、派别和档案学的历史发展规律,提高档案学的理论研究水平。
  档案学史研究开始于 20世纪 50年代,德国档案学家A.布伦内克所著 《档案学》 (1953)一书的第一部分,提出了"档案学历史"概念,对欧洲的档案学发展史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评述了16~19世纪欧洲档案理论家的主要观点,系统地考察了档案分类原则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国档案学家吴宝康所著《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 (1986)一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中国档案学史作了开拓性的研究,论证了中国档案学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评述了中华民国时期档案学代表著作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分析了民国时期档案学发展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档案学创建和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出版的《档案学概论》(1988),设专章阐述了欧美档案学和中国档案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档案学史尚待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强研究。

为您推荐

文献工作标准化

文献工作标准化 : 文献搜集、加工、报道、存储、检索和传递过程中的规范化和系列化。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情报学、图书馆学、文献学、出版学、档案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文献在流通过程..

文献流通统计指标

文献流通统计指标 : 衡量图书馆业务水平、馆藏质量和流通工作的一系列指标。主要包括文献流通率、文献利用率、读者到馆率、读者借阅率、读者满足率、文献拒借率、文献保障率等。   文献流通率  文献流..

档案制成材料

档案制成材料 : 档案载体所使用的材料和记录档案内容(文字、符号、音像等)所使用的材料。研究档案制成材料,考察各种材料的耐久性,是保护档案的前提。   档案载体材料种类很多,如古代的泥板、纸草、龟甲、..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

文献流通自动化系统

文献流通自动化系统 : 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图书馆文献借还业务数据的系统,又称计算机化文献流通系统。   简史  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了机械穿孔卡片系统(见穿孔卡片),它用穿孔来表示还书日期、借阅证..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 : 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有3种:①主编吴宝康,副主编和宝荣、丁永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1月出版。全书共分4编16章 ,吴宝康作序言。第一编(1~4章)档案,论述档案起源、沿革、定义、属..

倒排档

倒排档 : 计算机中存储的辅关键词索引。所谓辅关键词是指能在多个情报中同时出现的关键词,诸如情报中的主题词、作者、分类号等,它们与情报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与情报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关键词则称之为主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