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文献

    纸质文献 : 以纸张为载体,用书写或印刷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文献。纸质文献最早出现在中国,4世纪以后逐渐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应用。
  纸是一种薄膜状的纤维制品。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用絮绵丝制成的"絮纸"。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文景时期(公元前 179~前 150)的汉墓中,出土了西汉初期的纸质地图残片,纸薄而软,纸面光滑平整,上有用细黑线条绘制的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质文献。1942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河岸汉代烽燧遗址,发现有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4)字迹清晰可认的纸质文献。1973 年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东汉时期写有隶字的纸质文献。东汉时蔡伦(?~121)总结前人的经验,扩大了造纸的原料,改良了造纸技术,制出了新型的纸,时称"蔡侯纸"。公元2世纪以后,纸逐渐在中国内地和西北地区广为使用。从西晋(265~419)时纸已取代了竹帛而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清末在新疆库车发现的西晋元康六年 (296)的佛经残页,是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纸写本文献之一。1964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一座晋墓中发现的彩绘纸画是现存最早的纸画。
  4世纪以后,中国造纸术陆续传播到国外。4世纪末传到朝鲜,6世纪传到日本,7世纪以后传入印度。8 世纪以后传往阿拉伯地区。10世纪以后传到埃及、摩洛哥。12世纪以后传到西班牙,13~16世纪传到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俄国、荷兰等国。17世纪以后传到美国。纸质文献逐步在世界上普及。
  纸质文献按纸的种类大致可分为麻纸文献、皮纸文献、竹纸文献等。其中皮纸类文献包括用绵纸、开化榜纸、宣纸、绵连纸等写印的文献。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一般用麻纸写书。隋唐五代主要用麻纸写、印图书,也用皮纸印书和写书。在敦煌写经和刻印的佛经多用麻纸及皮纸。宋元时期以皮纸和竹纸印书、写书为多,金代印书多用麻纸。明清时期印书多用竹纸,皮纸次之。明万历以前多用绵纸,万历以后盛行竹纸。清代印书用纸品种繁多,最好的是开化纸,其次是开化榜纸、绵连纸等。内府和武英殿、扬州诗局本多采用开化纸,如清雍正五年内府刊本《小字集注》为洁白开化纸。普通印本书以竹纸为多。晚清、民国时期印刷金石、考古、印谱、书画册等则多用宣纸。宋、元、明三代还常用公文纸背面及其他旧纸印书。
  近现代以来,由于出现了印刷报刊用的新闻纸,印刷一般书籍用的凸版纸,印刷辞书用的字典纸,印刷画报、美术图片、精致书刊等彩色印刷品用的胶版纸,印刷精致的书刊封面插图、彩色画报、年历等用的铜版纸,印刷表格、帐簿和其他书写印品用的书写纸,以及用于打字印刷、复写报表和凭单的打字纸、拷贝纸,等等,纸质文献更加丰富多彩,虽然20世纪出现了多种非纸质载体的文献,但纸质文献因方便实用,仍将是人类交流和传播知识信息的主要形式。
  纸质文献按记录知识的方式又可分为纸写本文献、印本文献、盲文出版物等。其中印本文献种类繁多,有雕版印刷文献、活字印刷文献、石印文献、机器排版文献、照相影印文献、计算机排印文献、立体印刷图片等。

为您推荐

《元典章》

《元典章》 : 中国元代地方官纂的法典、案例文件汇编。全称《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不著编者。该书包括前集60卷及《元典章新集》两册(不分卷)。前集编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收集的文件始自元世祖中统元年(12..

张元济 (1867~1959)

张元济 (1867~1959) :   中国近代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生于1867年10月25日。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1898..

纸草文献

纸草文献 : 书写在纸草材料上的文献。流行于古埃及 (从公元前30世纪初开始)和4世纪以前的地中海沿岸。纸草又称纸莎草,属莎草科,是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带的一种沼泽植物。古埃及人除用它制作书写材料外,还用..

在版编目

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 中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总馆在杭州市。前身为浙江藏书楼,创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冬,学者邵章将杭州东城讲舍改为杭州藏书楼,随后与胡焕建议另建浙江藏书楼。光绪二十九年购得一所民房..

纸草档案

纸草档案 : 古代用纸草纸制作的文书。纸草比岩石、泥板轻便,易于书写,故被广泛传播,使用时间也较长(见纸草文献)。纸草档案长的达105英尺,短的只有4英寸,长的以卷轴形式保存,又称纸草卷。纸草档案不利长久保存..

《整理档案八法》

《整理档案八法》 : 中华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文献馆专门委员会委员陈垣为整理清代宫中散乱档案而拟制的工作方法。1925年10月提出,共 8条。内容:①分类。或按档案种类分;或按形式分,如纸样格式,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