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编纂学 : 亦称档案史料编纂学。档案学分支学科。研究档案文献编纂出版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其范围包括:①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各个时期重要文献汇编的出版及其评价,文献编纂经验的总结,文献编纂的理论思想源流;②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编纂工作的基本原则,文献出版物的形式与读者需求的关系,编辑人员的素质等;③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中各业务环节的原则与方法等。其任务是:探讨解决档案文献的浩繁、分散、芜杂和副本的有限性与人们利用需求的专题性、科学性、广泛性和长远性之间的矛盾,揭示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规律,寻求科学的编辑方法和技术,提高档案文献出版物的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中国素有编纂档案文献的传统,也在理论上进行了不少探讨,但古代学者往往把它与目录学、校勘学和历史编纂学等熔为一炉加以阐述和研究。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述而不作"、"子不语怪力乱神"、"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和"多闻阙疑"等思想原则,汉代文献目录学家刘向、刘歆校勘整理文献典籍时采用的广罗异本、鉴别异同、辨别真伪、删除重复、条理篇章、校勘脱简、写定正本、定著目次、编写叙录等项工作程序和方法 ,对档案文献 编纂理论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唐代史评家刘知几在其《史通·载言》中提出撰写史书时,"宜于表志之外更立一书",专收"人主之制册诰令、群臣之章表移檄......题为制册章表书",即主张史书应包括档案文献汇编部分。他还论述了史料考订、注释、作序的原则和方法。清代史评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文献典籍分为"著述"和"比类"两大部类, 把编纂档案文献称为"比次之业",把档案文献汇编称为"比次之书",并提出较为系统的" 比次之法" ,广泛探讨了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意义、作用、特点及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对收集、选材、选本、加注等编纂环节和编纂者的知识素养也提出许多精要的见解,堪称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
近代,特别是现代,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一些国家不但在档案法规中订立公布档案文献的有关条款,也在理论上对档案文献编纂进行了探讨。到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档案文献编纂学,形成初步的学科体系。代表作在苏联有:M.C.谢列兹聂夫的《苏联文献公布学》(1955)和《苏联文献公布学的理论与方法》(1974);在中国有:丁永奎、曹喜琛的《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1982)和曹喜琛主编的《档案文献编纂学》(1990)以及朱金甫的《对档案史料编纂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等论文。美国T.R.谢伦伯格著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1956)第16章,总结了欧美一些国家档案文献编辑出版经验,分析了印刷形式和缩微形式两种文献出版物的优缺点,提出了采用缩微形式出版档案文献的新途径。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