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 :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评论的一种,专指新闻节目中的评论。另外,文艺节目、教育节目、体育节目、专题节目中,也有评论,统称广播评论。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的核心,被称为电台的旗帜。电台是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广播新闻评论能更充分发挥喉舌的作用。它旗帜鲜明地表明电台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明电台的立场倾向,对组织舆论,引导舆论,对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着其它新闻宣传方式不可取代的作用。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新闻性,一个是评论性。新闻性是它与其它种类广播评论的区别;评论性是它与其它形式的广播新闻的区别。在写作方面,广播新闻评论和其它论说文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都要具备论说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准确、充足,论证有力,合乎逻辑。它的个性,有人概括为“短、浅、软”三个字。短即短小精练;浅即深入浅出;软即轻松自然,让人易于接受。
写广播评论有以下几点要求:
1.小切入,大视野。所谓小切入,是指论题要小,不要论庞然复杂的问题,只论一个单一的小题目;不要面面俱到,只抓住一点切入。小切入,才能以短篇幅把问题说透。但视野需大,墨落一点,意在全局。论题必须是某一系统、某一方面带有全局性的、倾向性的、具有指导性的问题;论证的材料必须是典型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唯其典型,才能收到看一斑见全豹的效果。比如广播新闻评论《野蛮装卸何时休》,面对铁路系统路风不正这么一个全局性大问题,只选择野蛮装卸这么一个小切口,以北京东郊火车站野蛮装卸损坏300多台电冰箱和双城堡火车站摔坏洗衣机的典型事件为论据,饱蘸感情,仅六七百字的评论,却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2.单线索,求变化。广播新闻评论一落笔就要提出论点,叫做单刀直入,不能兜圈子。广播新闻评论的结构线索要单一,一条主线,从头至尾,不枝不蔓。过渡转折要自然,忌唐突,结尾干脆利落,给人以回味,不要拖沓。单刀直入线索单一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平铺直叙,一句话兜一底,这就要求在论证手法上求变化,语言表达上求形象。
3.深深入,浅浅出。广播新闻评论由于其传媒的特殊性,不宜讲太专深的问题,但并不是说它可以蜻蜓点水,肤皮潦草。恰恰相反,要求它必须深入题旨,必须把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又要听众包括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也,听懂,所以就叫深入浅出。浅出,就需语言通俗,方法浅显。比如广播评论《当不上驸马不能不娶妻》,论述的是横向经济联合中一些乡镇企业眼睛盯着高枝,不愿向下看,结果找不到联合对象,有碍经济发展,并引用一家企业的典型事例说明,从实际出发,眼睛向下,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就能找到好的联合对象,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全文仅300多字,生动形象地讲透了一个道理。作者把攀高枝比喻成“当驸马”,把眼睛向下的联合比喻为“当不上‘驸马’同样能够娶到一个‘好媳妇’”,把两个小厂间的联合比喻成“小夫小妻”“过日子”。本是一个枯燥而有一定难度的论题,经这么一比喻,便显得浅显生动,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4.软一些,近一些。广播新闻评论的风格要软一些。“软”是为了贴近听众,让听众乐于接受。但“软”中蕴刚,“刚”就是道理,就是评论的论点。怎样做到“软一些,近一些”?首先,从思想上不要自以为是,不要盛气凌人,而要把听众视为知己、朋友,平等待人。其次,要从观点、从感情上寻找与听众的共识、共鸣点,即想听众所想,言听众欲言。比如广播新闻评论《野蛮装卸何时休》一文中,结尾处写道:“人民的铁路啊,什么时候人民才能放心地把货物托运给你们呢?”这是人民的呼声,表达了听众的观点和感情,听众听了,当然会共鸣。再次,是表达形式要力求通俗、轻松甚至幽默些,即“软”些,不要生硬。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有助于风格的软;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手法,有助于风格的软,例如《当不上驸马不能不娶妻》的表述风格。
5.采音响,扬其长。运用音响是广播评论的特点也是优点。音响,被称为广播评论的特殊语言,精当得体的音响运用,能增强广播评论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