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

    诡辩 : 在理论研究和理论中,以似是而非的论证为错误观点辩护或攻击正确的观点,通常叫诡辩。诡辩最初是一个褒义词。诡辩者是掌握技巧、具有智慧的人,也就是“智者”。后来,随着“智者”们常常在辩论中玩弄奇辞怪说,使诡辩的名声越来越臭,逐渐引伸为“为了欺骗而作的虚假论证”。在中文里,诡辩一词最早见于《管子》一书,在《管子·法禁》中有“行辟而坚,言诡而辩”之说。这里的诡言者,是欺诈的意思。黑格尔说:“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象真的一样。”(《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7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诡辩的目的是为错误观点辩护或攻击正确观点。诡辩的诡诈就在于,它看上去象是在进行论证,好象似乎有理,实质上玩弄以假代真、偷梁换柱、一叶障木的手法为错误观点辩护。这一特点使诡辩不同于说理中的一般错误。有些人在理论写作中也可能违反推理原则,进行各种不正确的论证,但他们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因为缺少某方面的知识,或者是由一时疏忽造成的,这种情况不能称之为诡辩。由于诡辩是专门反驳正确观点,专为错误观点辩护,因此,它总是为一切维护错误观点的人所惯用。雄辩与诡辩往往只有一步之差。

为您推荐

理解

理解 : 是理论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任何研究都是理解的再现,或解释的应用。加德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理解、解释和应用同是理解过程中的成分,所有解释是理解的解释,解释又是理解的应用,应..

观察遗漏

观察遗漏 : 由于观察的片面性而产生的一隅之见,在理论研究中,叫观察遗漏。由于观察的局限性,只看到一部分材料而未看到另一部分材料,使形成的见解出现错误。观察必须力求全面系统,对观察对象的存在..

前理解

前理解 : 这是对某种观念、事物在新的理解之前所具有的自我解释状态。前理解是个人与历史文化的继承关系,是个人无法拒绝的东西。前理解在人的语言中保存着。语言保存着历史和文化传统,保留着人们..

偷换概念

两可之说

两可之说 : 概念不确定,论点骑墙,主张似是而非,称作两可之说,是理论宣传常见的现象。原为春秋末邓析的论说方法,即对互相矛盾的命题(或现象)均采取认可的态度。此说最早见西汉刘向《别录》,“邓析..

理解的多元性

理解的多元性 : 在理论写作中,人们对某一作品、某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随时会出现多种观点,叫理解的多元性。只要允许人们自由地思想和理解,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状态。理解不同于知识,理..

查找报刊资料的方法

查找报刊资料的方法 : 报刊资料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研究中经常需要查阅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文献数量激增,给人们的查阅、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迅速从大量的报刊中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