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瑛宗
龙瑛宗:(1911— ) 台湾小说家。原名刘荣宗。男。台湾新竹县人。 1930 年毕业于台湾工商学校后,进台湾银行南投分行当雇员。1934 年调至台北总行。早在工商学校读书期间,他就广泛阅读了左拉、莫泊桑、福楼拜、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对小说发生浓厚兴趣。1936年日本《改造》杂志举办小说征文,他以小说处女作《植有木瓜的小镇》应征,入选“佳作推荐奖”,一举成名,步入文坛。1939 年参加台湾诗人协会,任文化部委员。1940 年加入台湾文艺家协会,任《文艺台湾》编委。同年又参加日本《文艺首都》杂志编务,并为《台湾艺术》主选诗作。1941 年辞去银行工作,担任《日日新报》编辑、台湾文艺家协会小说部理事。1942 年 11 月与张文环、西川满、滨田隼雄等 4 人作为台湾地区代表参加第一回大东亚文学大会。1944 年任《台新旬刊》编辑。台湾光复后于 1946 年任《中华日报》日文版文艺栏主编。1947 年进入民政厅,任《山光旬报》编辑和日文翻译。1949 年转至合作金库,历任信记课长、《合作界》主编、人事室副主任。 1976 年退休。五六十年代,龙瑛宗绝少作品问世。1965 年出任台湾文学奖评委。退休后又开始大量发表作品。1982 年以小说《劲风与野草》获《联合报》特别奖。龙瑛宗的创作大体可分光复前、光复初期和 70 年代以后 3 个阶段。日据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植有木瓜的小镇》(1936)、《夕影》(1937)、《黑少女》(1939)、《白鬼》(1939)、《村姑逝矣》(1940)、《朝霞》(1940)、《黄家》(194o)、《黄昏月》(1940)、《邂逅》(1941)、《午前的悬崖》(1941)、《白色的山脉》(1941)、《獏》(1941)、《死在南方》(1942)、《一个女人的记录》(1942)、《不知道的幸福》(1942)、《青云》(1942)、《龙舌兰与月亮》(1943)、《造烟草》(1943)、《莲雾的庭院》(1943)、《年轻的海洋》(1944)、《歌》(1945)、《哄笑的清风馆》(1945)、《结婚绮谈》(1945)等,中篇小说《赵夫人的戏台》(1939),新诗《花与痰盂》(1939)、《图南的翅膀》(1940)、《欢闹河边的女子们》(1941)、《在南方的夜晚》(1941)、《印度之歌》(1943)等,文学评论集《孤独的蠢鱼》(1943)。光复初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青夭白日旗》、《从汕头来的人》、《女人在燃烧》、《南海之涯》,随笔集《女性素描》(1947)等。70 年代后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夜黑风高》(1977)、《杜甫在长安》(1979)、《劲风与野草》(1982),短篇小说集《午前的悬崖》(1985),中篇小说《妈祖宫的姑娘们》(1977),长篇小说《红尘》(1980),自传小说《夜之流水》(1979)等。龙玫宗是光复前台湾最多产的日文小说家之一,也是战争期的台湾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曾自述道:“我所以不停的写,只是不愿让这一段历史成为空白,想藉着文学给子孙们留下记录,让他们了解在异族统治下所受到羞辱和无言以对的痛苦。”叶石涛曾评论说:“龙瑛宗跟翁闹一样,较具有世纪末苍白的知识分子的伤感性。他的作品主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日据时代属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作者透过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连带地刻画日本黑暗的殖民统治和台湾民众的困苦生活。”(《台湾文学史纲》)许多论者指出,龙瑛宗的作品还广泛应用了欧美现代小说的手法,故有人称其为台湾现代派小说萌芽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植有木瓜的小镇》描写了一个到小镇工作的知识青年陈有三,从满怀雄心到沉沦颓废的过程,哀叹殖民体制下的 台湾社会犹如“腐烂的水果”,青年知识分子除了堕落、死亡,没有其他出路。作品哀婉浓艳,代表了他创作的主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