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百城:(1916— ) 台湾小说家、散文家。笔名白尘、希平、山佳、莱夫、莱公等。男。祖籍山东郯城县,生于江苏盱眙县。其父随祖父由山东逃荒至盱眙农村落户,后因匪乱,房舍被焚,遂投奔其兄,定居城内,并弃农经商。此时开始入私塾念四书五经,习吟诗作对,直到 18 岁。从父命入县府科室当学徒,学习管理田赋契税。一年后即因志趣不合而转经商,为贩卖五谷杂粮而四处奔波。倦归故乡后,受师友激励,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赴沪求学。初肄业于上海民光中学,继而毕业于滨海中学,旋考入上海法政学院政治经济系。抗战爆发后,激于民族义愤,辍学从事抗战工作。曾任《蒙城日报》、《阜阳话报》、《淮上日报》总编辑、记者及中学教员等职。抗战胜利后随山东省府入鲁任济南《民国日报》、《大华日报》主笔、记者,《大华晚报》总编辑等。嗣感学业未成,终属遗憾而南返上海,入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于南京《大刚报》试编,未获录取。后至安徽泗县县府工作,并筹办《泗报》,任总编辑。徐蚌大战后,赴沪参加志愿兵,任司令部秘书。1949 年随军去台,旋退役,失业半年后任《青年新报》编辑,仅 3 个月,即因报停刊复又失业。此后一度贫病交迫,于穷困潦倒中靠鬻文糊口。 1952 年春开始于学校、教育厅等处任职。曾任《自强日报》编辑,《中国之声》、《今日亚洲》、《潮声》、《青年基地》、《光复》、《作家》等杂志总编辑。1981 年退休,现任台湾省文艺作家协会理事兼总干事、台中县青年写作协会理事长、《东南画报》副社长兼总主笔、《民情》及《皖声》杂志总编辑。其写作自报道文学开始,逐步走上纯文学之路。认为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是时代的反映,是人生的写照。没有但麦困厄的环境,没有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国危家破的苦痛,写不出血泪之作。”初始的作品是报道性的有闻必录,理性的评述、析辨意味较多。赴台后,由于生活经历的关系,文风一变,作品饱含了真情实感,风格趋于苍凉沉郁;近几十年来,因生活安逸平静,其作也渐由绚烂而趋平淡,不再有当年的豪迈之气、激昂之音,而有如行云流水,呈现一种豁达、随其自然的意味。著有散文集《戎衣》
(1953)、《苦难岁月》(1962)、《春华秋月》(1967)、《采柏集》(1973)、《片云集》(1974)、《沙鸥集》(1976)、《萤火集》(1988)、《小窗散记》,短篇小说集《山城劫》(1966,其中《山城劫》为成名作、,长篇小说《石达开》(1972),诗集《蝉吟集》(1971)、《莱轩吟草》(1979)、《鲲岛纪游吟草》(1979)、《春望吟》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