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学流派。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意大利的战后恢复建设完成,“经济奇迹”出现,以反映大战为主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衰落,新先锋派代之而起。诗人桑圭内蒂的诗集《迷宫》(1956)的出版以及他本人对诗集的评介在杂志《维利》上发表是新先锋派诞生的标志。新先锋派的出发点是否定意大利20世纪文学,认为除世纪初的黄昏派和未来主义之外,不存在任何有意义的作品,新现实主义是一种倒退现象,嘲笑一些现实主义名着是19世纪的老调重弹。
它虽然肯定20世纪前半期的先锋派文艺,但认为已经过时,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接收和利用,完全商品化了。为避免这样的命运,它主张彻底断绝同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一切联系,实现这种决裂的手段是艺术家使用一种与现存旧语言完全不同的新语言,不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交流,不像历史上的先锋派那样表达政治和道德主张。新先锋派企图通过语言上的对抗实现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否定。它还认为,正因为社会能并吞和吸收先锋的形式,艺术家必须不断创造新的形式,随时补充被吸收后出现的空缺,以保持其“新”的意义。后来,新先锋派的理论家埃科在《开放性作品》(1962)一书中进一步提出真正的新先锋派艺术作品在意义上是没有结尾的,无止境的,它本身既可以容纳其他艺术家和读者对它的各种理解,又对其他的社会制度和文艺价值具有预见性,包含着进一步理解和对未来的启示。
从1960年起新先锋派形成一些活动小组,他们出版集体的文集《最新作品》,汇集桑圭内蒂、朱利亚尼、巴莱斯特利尼、巴利亚拉尼、波尔塔的诗作。围绕《维利》杂志周围出现其他新先锋派刊物,同“正统”文化的论战规模变得更大。着名的费尔特利内里出版社向新先锋派作家开放,出版许多他们的作品。1963年春新先锋派作家聚集西西里岛巴勒莫市召开第一次大会,结成“六三”社,随后出版了他们的大型文集。
随着作品在社会上的传播,新先锋派遭到自身原则的反击:他们的主张正在变成一种新的教条和公式。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种立足于将语言功能缩减到不能交流和无语义程度的变革难以实现。
有些作家,如迪·马可等,转向选择纯政治性话题做文章;而桑圭内蒂、巴莱斯特利尼、埃科等人同60年代末的学生造反运动联合,1967年春创办政治、文艺半月刊《十五》,1969年春他们看到一些学生与工人合作的迹象,就宣称革命已经临近,编辑部停刊转入革命行动。新先锋派的主要成员在政治活动与文学创作中分散了,实际上变成了新先锋派运动的结束。
新先锋派本身并没有产生出特别有意义的小说、诗歌作品,但它从理论上提出一些新主张,启发人们对传统文学进行反思,探索新的道路;也培养出桑圭内蒂、波尔塔、赞佐托这样一些优秀的现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