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16—1969
【介绍】:
印度尼西亚作家、诗人。
首届雅加达艺术协会主席。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作品人道主义色彩浓厚,对社会底层平民寄于同情,语言简练、生动。作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集《心里话和行动》(1952),诗剧《青年人的理想》(1953),短篇小说集《大房子》(1957)、《枯叶》(1962)、《树上的居民》(1963)、《母亲的无底棺》(1963)、《变化无常的脸孔》(1968)和诗集《西尔胡特》(1965),此外还有许多译作。
【生卒】:1916—1969
【介绍】:
印度尼西亚作家、诗人。
首届雅加达艺术协会主席。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作品人道主义色彩浓厚,对社会底层平民寄于同情,语言简练、生动。作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集《心里话和行动》(1952),诗剧《青年人的理想》(1953),短篇小说集《大房子》(1957)、《枯叶》(1962)、《树上的居民》(1963)、《母亲的无底棺》(1963)、《变化无常的脸孔》(1968)和诗集《西尔胡特》(1965),此外还有许多译作。
特里斯诺尤沃诺:【生卒】:1926—【介绍】: 印度尼西亚着名作家。作品大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作有短篇小说集《男人和火药》(1957),长篇小说《铁丝网》(1961)、《蜜月》(1962)、《革命故事》(1965)、《让阳光把我晒干净》(19..
杜尔:【生卒】:1925—【介绍】: 印度尼西亚作家。生于爪哇。曾任印尼文学协会中央理事会副理事长,“九·三〇”事件后被捕入狱,1979年获释。作品多以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为主要描写对象,同情劳苦百姓。主要作有长篇小说..
韦查亚:【生卒】:1944—【介绍】: 印度尼西亚小说家、剧作家。生于巴厘塔巴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过演员,办过剧团。是七八十年代得奖最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电报》(1972)、《工厂》(1976)、..
《新作家》:印度尼西亚文化月刊。1933年7月首创,其宗旨是促进印度尼西亚新文化和印度尼西亚语的发展,给文学艺术注入“新精神”。它的贡献在于为全国艺术观点和风格各异的作家提供自由论坛,促进了30年代文学的发展,1942年..
德瓦科达:【生卒】:1908—1959【介绍】: 尼泊尔诗人、作家。出身贫寒。当过教师、编辑。由于艰苦的生活,使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比较了解。曾担任过尼泊尔文学艺术院委员,尼泊尔皇家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诗歌和散文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