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中国》 :
作者李桦。黑白木刻。纵23厘米,横16厘米。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1935年创作。日本侵略军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华北自治运动”之后,妄图进一步吞并全中国。与此同时,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路线,妥协退让,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整个华北面临重蹈东北沦陷覆辙的危险。《怒吼吧!中国》正是产生于这种时代背景下,作者以粗犷有力的线条,特写式的构图,刻画了一位象征危难中国的人物形象——他被蒙住双眼、捆绑着,行将被杀的命运迫使他奋力挣扎、竭力嘶吼,以此惊醒世人。由于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精神震撼力,以至于在1936年“一二·九”运动中爱国青年学生广泛地复制这幅木刻作品,作为宣传画,在游行队伍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和战斗作用。这幅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除了精神情感方面的作用外,还在于它在艺术形式上的突出表现。在鲁迅的指导下,李桦不仅从西方表现主义木刻中吸取营养,而且还善于吸收中国传统木刻简练、概括的风格特点,以“阳刻”的方式,减弱背景,突出人物,夸张撕裂的嘴和痉挛的手,这些都有力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怒吼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