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 :

纪实摄影是摄影者对人类社会生活、社会空间和生活中的人,用摄影的方式进行有立场地揭示和评论,是摄影中独具魅力的部分。这样的纪实摄影也被称为狭义的纪实摄影。将照相机相对真实描摹现实的特点理解为“纪实”,因而凡在真实场合、以真实的拍摄手法拍摄并在后期制作中不加以篡改的任何照片,都可看作是纪实性照片,包括新闻摄影、用直接的手法未经主观改变的艺术摄影和风光摄影,以及多种实用摄影,如纪念照、法医照片等,均属广义的“纪实的摄影”。

“纪实”(Document)源于拉丁文Docere(教育)。在摄影领域,第一次使用“纪实”一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的纪实摄影家E.阿特热。他在巴黎住所的暗房门上挂了一块手写的牌子“documents pour artistes”,意为“为艺术家所作的纪实”。其后,许多人试图为纪实摄影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由于纪实摄影发展很快,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

纪实摄影可以记录事件、性格与情绪,但它们必须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从而超出一张新闻照片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概括而言,纪实摄影的题材涉及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它可以以某个族群或某些特定的人为研究对象(人物纪实),也可以意在服务于揭示那些错误的或正在造成损害的行为和事件(事件纪实),或是记录那些一去不返而又有价值的东西(文献纪实)。纪实摄影对题材的挖掘本着由个体到公众、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其主旨是通过深入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个层面的关系,探讨人的终极命运问题。纪实摄影的操作者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业余的,但他们对题材的反映都必须是全面而充分的、真实而朴实的。摄影师的第一任务是记录,第二任务是评价。这种基于事实之上的评价可以体现在摄影师对题材的选择中,也可以蕴藏在对摄影技术手段的选择及文字的叙述中。

作为具有社会学特征的摄影形态,纪实摄影的产生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西方的工业主和国家机构为了展现所取得的重大建设成果,邀请摄影师为重要工程如工厂、桥梁、教堂以及重要产品如火车、轮船等拍摄照片。而大工业生产急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穷、战争、疾病等,也是促使纪实摄影发展的因素。因此,纪实摄影作为一种社会改良的工具,在社会批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要远远大于对人类成果的歌功颂德。在文艺思潮方面,西方文学艺术史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理论恰好出现在摄影术探索、发明的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到19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欧洲文学的主流,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也成为纪实摄影最为重要的理念。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森摄)

纪实摄影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1839~1880年的萌芽阶段。简单记录的特点非常明显。

最早的纪实摄影活动可能是1849~1850年法国摄影家M.迪康汇编了一系列近东地区的历史遗址照片,并印成豪华画册。被称为“绅士摄影家”的英国人R.芬顿与J.罗伯逊于1855年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最早记录战争的摄影。英国摄影家P.H.德拉莫特在1851~1854年拍摄的《重建水晶宫》、1860年法国摄影家德尔梅特和迪朗德尔拍摄的巴黎歌剧院建设进展的照片,是对重要工程相对完整的记录。苏格兰摄影家T.安南1868年拍摄的格拉斯哥即将拆除的老城、法国摄影家C.马维尔拍摄的老巴黎,与后来的阿特热的摄影一脉相承,开了都市文献纪实摄影的先河。美国人M.B.布雷迪邀请20个人组成的小组对美国内战的记录,是第一次由多人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的纪实摄影活动,他们留下1万多幅珍贵的照片。J.汤姆森对晚清中国的记录图文并茂,展现了图片与文字结合叙事的魅力。

1880~1930年的多向度探索时期。由于摄影技术、印刷技术的提高,这个时期的纪实摄影开始具有感情色彩、评价性和批判性。较有代表性的实践包括英国B.斯通爵士组建国家摄影记录协会,记录日见式微的传统英国礼仪和乡村节日。法国人阿特热记录了老巴黎的风貌。德国人H.齐勒以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环境为背景拍摄他们的生活。A.桑德几十年坚持以整个日耳曼民族为研究对象。秘鲁人M.查姆比旅游拍摄了印加人的废墟、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等,留下了14 000多张玻璃干版。美国人A.金瑟致力于拍摄旧金山唐人街的华人生活和1906年旧金山地震的遗迹;E.S.卡蒂斯用了27年记录北美即将消失的印第安文化;J.拜伦以富豪生活和住宅为记录对象;S.布彻拍摄了内布拉斯加边远地区拓荒者的生活。摄影家F.B.约翰斯顿以黑人生活为摄影主题;J.A.里斯和L.W.海因则以摄影为武器,积极推动社会改革。

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纪实摄影进入成熟期。以美国农业安全局(FSA)组织的大型纪实摄影活动为标志。活动的策划者为经济学家L.斯特莱克,他前后聘请了包括D.兰格、W.埃文思在内的11位摄影家为这项计划工作,共拍摄了27万张照片。与此同时,在布拉塞、L.莫德尔、B.阿博特、B.布兰特、威吉等人的努力下,都市纪实摄影发展起来。20世纪40~60年代,以H.卡蒂埃-布勒松、 R.杜瓦诺 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摄影,以小型相机、决定性瞬间的美学,将纪实摄影推到了一个新高度。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包括R.卡帕、D.巴特曼茨、W.E.史密斯等一大批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他们拍摄的大量照片经过编辑、提炼、集中,成为纪实摄影的一种新形式。成熟后的纪实摄影具有明显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社会改良主义倾向,从而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公器”而受到世人尊重。

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纪实摄影开始出现。以R.弗兰克、W.克莱因、G.威诺格兰德、D.阿巴丝等人为代表,纪实摄影开始具有不加评判的中性立场、极具个人风格和个性化的影像和使用象征、隐喻等特征。

20世纪70年代,纪实摄影在拍摄内容和摄影语言上进行了拓展,以 R.亚当斯 为代表的新地形摄影,将没有事件的社会空间作为摄影的主体,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强烈的反思和批判。以 S.肖尔 为代表的新彩色摄影,打破了摄影中黑白影像是严肃影像的界限,将色彩引入摄影中,将平常普通的事物通过强烈的色彩赋予其新的意义。之后,私人纪实摄影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英国女摄影家J.斯彭斯、美国人S.曼、L.克拉克、N.戈尔丁等,他们以个人生活为突破口,从拍摄我到展现我们,试图解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这些都是在纪实摄影的范畴,又拓展了纪实摄影的美学。

《妇女涂面》 (庄学本摄)

中国的纪实摄影起步很早,但发展缓慢。早期的纪实摄影包括容闳对在秘鲁华工悲惨境遇的记录,李壁仞、王伯南1910年反映安徽、江苏大水灾的《江皖灾民图》。20世纪30年代,庄学本对西南少数民族和地域文化进行的记录,为中国留下了丰富而生动的民族影像档案。“纪实摄影”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纪实摄影开始自觉发展,有影响的纪实摄影家包括李晓斌、解海龙、侯登科、袁冬平、杨延康、刘铮、吕楠等。在理论研究方面,有黄少华、林少忠、萧绪珊、顾铮等。自21世纪以来,纪实摄影在影像数字化的时代,出现了非叙事性、关注社会空间的景观摄影,以纪实摄影的直接方式,表达对社会的观察与认知。21世纪中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有严明、张克纯等。

为您推荐

《中华摄影杂志》

《中华摄影杂志》 : 1931年10月1日创刊,上海中华艺学社出版兼发行。发起人胡伯翔、朱寿仁、王大佛等。胡伯翔任顾问,朱寿仁任编辑。16开本,每期46页,道林纸印,图文清晰。共出版11期,1935年7月停刊。针对..

《摄影须知》

《摄影须知》 : 作者林泽苍。1951年10月出版。32开本。分为“摄影发展史略”“镜箱的种类及选择”“曝光五大要素”“摄影与构图”“各种景物之摄影”“暗房技术工作”等篇章,书后附“摄影配方”和..

《摄影画报》

《摄影画报》 : 1925年8月22日创刊,中国摄影学会出版,林泽苍、庞补鹏、彭兆良等编辑。周刊,8开本,每周六出版,自1931年3月第278期起改名为《摄影画报》。宗旨为“提倡摄影、发扬艺术、联络感情、研究学..

集锦摄影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 : 1853年1月20日,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召开了全体会议,并一致通过成立摄影学会的提议。伦敦皇家学院主席C.L.伊斯特莱克接受邀请,成为摄影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R.芬顿 为第一任秘书长。..

防抖摄影镜头

防抖摄影镜头 : 从被摄主体投射来的光线经摄影镜头会聚后,到达照相机的感光材料表面,在进行曝光的过程中,如果拍摄者的手产生了轻微抖动,则摄影镜头轻微抖动,必将导致在曝光过程中,成像光线会聚到感光材..

夜视摄影镜头

夜视摄影镜头 : 夜视摄影镜头能在夜间正常摄影,是因为它是由摄影物镜与独特的电子影像增强器共同组成。后者一般由若干级(如三级)微型组件串联而成,每级微型组件各是一个光电放大器(内有电子透镜),其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