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 :
《韩非子·说林》记东周时期“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曰赝,鲁曰真”。齐人要乐正子春出来证明真伪,乐正子春不肯失信于人拒不前往。此为文献中记载赝品出现的最早实例。
制作赝品多见于古今书画和青铜器、玉器、瓷器、家具等文物的作伪。明清时期,北京、苏州、扬州、广州等地有专门伪造书画作品的作坊,各有作伪重点和特点。如苏州多据真品作假,以人物、山水题材居多,绢本为主,流传广泛,称为“苏州片”。北京地安门一带专仿宫廷院画工笔重彩作品,装潢考究,称为“后门造”。作伪手段多种多样,有的临摹,有的仿作,也有凭空伪造的“造本”,有的改头换面,移花接木,伪画真跋,有的真画伪跋,有的改款、添款。有的将山水画依山的轮廓挖去,换上假款,称作“转山头”。近世赝品更借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乱真的地步。
赝品的泛滥,为美术品的欣赏、研究、收藏制造了很多混乱。对赝品的识别发展为鉴伪之学。但一些出自高手的伪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保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