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社 :
1923年成立于当时的北京大学,初名“艺术写真研究会”,后更名为“光社”,发起人为陈万里、黄振玉、吴辑熙、褚保衡等。早期会员只有黄振玉、陈万里、吴辑熙、钱景华、吴郁周、刘玄虎、老焱若等,当时没有固定的会址,初设通讯处于达智营27号,后借北京西四北太平仓平安里24号陈万里的住所。1926年夏,陈万里到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任职后,迁至北京西城东斜街汪孟舒寓所,并设厦门支部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同年,刘半农、汪孟舒、王琴希、郑颖荪、孙仲宽、伍周甫、张云阶、吴仲瓯、徐景宗、周志辅、李召贻、郭学群、沈麟伯、程知耻、许智方等都加入了光社,社员发展到20多人,其中,钱景华、陈万里、老焱若、吴郁周被称为“光社四杰”。刘半农加入光社后,成为光社的核心人物,积极参与组织了光社的艺术活动。光社于1924~1928年连续于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办5次大型摄影作品展览,陈万里出版中国第一本摄影集《大风集》,并于1927年由刘半农编辑中国第一部摄影年鉴——《北平光社年鉴》第1集,1929年1月1日又出版了《北平光社年鉴》第2集。1928年,光社第5届展览举办后,由于主要成员相继南下,业务活动处于停顿状态。
光社率先倡导艺术摄影,活跃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社员不足30人,活动时间不到10年,但却以卓著的创作成绩和论著,揭开了中国艺术摄影发展的帷幕。光社成员注重研究摄影技术技巧和摄影艺术理论,率先倡导艺术摄影。主要成员刘半农著有《半农谈影》,钱景华发明“环象摄影机”“三色一摄机”,老焱若改进了放大机晒相夹等摄影器材,在中国摄影术发展和摄影艺术的探索中,作出重要贡献。1927~1928年是光社活动的全盛时期。1937年,日军侵占北京,光社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