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堂碑》 :
最早刻于唐太宗贞观初年,虞世南撰文并书丹。碑文内容为颂扬孔子德业及记述唐高宗封立孔子后裔并重修孔庙之事。据记载,原碑刻成未久即于贞观年间焚毁,武则天时重刻并命相王李旦加题篆额“大周孔子庙堂之碑”8字。碑文楷书35行,每行64字,后亦毁佚。据黄庭坚等记述,唐刻拓本在北宋时已极难得,所见皆原拓残本与北宋翻刻拼配者。后世流传拓本基本出于两种:其一为北宋初年王彦超据武则天刻本重刻于西安者,题额“孔子庙堂之碑”6字,碑文为34行,每行65字,世称“陕本”或“西庙堂碑”,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其一为元朝初年出土于山东城武者,碑文36行,每行66字,世称“城武本”或“东庙堂碑”。此碑为虞世南书迹代表作,用笔平和圆润,结体端稳从容,风格静穆典雅,加以原刻拓本稀见,故自宋代以来极受书法家推崇。存世拓本中仅清代李宗瀚所藏一本号称唐拓孤本,经学者研究亦为唐石残本与“城武本”拼配而成,现藏日本。
《孔子庙堂碑》拓片(局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