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I.E. :
生于乌克兰丘古耶夫,卒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郊区库奥卡拉。祖先是边区的屯垦士兵,父亲和叔父都从事贩马工作。列宾自小跟丘古耶夫的圣像画师学画圣像。1863年秋末,到圣彼得堡求学,先在美术家奖励会举办的业余学校补习,翌年1月通过考试,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19世纪60年代,列宾一方面接受严格的学院艺术训练,另一方面经常参加圣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组织的“星期四晚会”,接受I.N.克拉姆斯科伊的指导。1871年,参加了学院的毕业生命题创作竞赛,获得金质大奖章。同时,他开始构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了描绘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在毕业前曾两度到伏尔加去,对纤夫的生活作了长期的观察,画了许多速写,熟悉并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在经过反复推敲和长时期的酝酿之后,列宾笔下的纤夫们,既是苦难的生活底层人民,也是有毅力的强者。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11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刻群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画面上对伏尔加河的景色作了很好的布局,使这幅尺寸不大的画面具有宏伟深远的感觉。它不仅揭示了现实的矛盾,而且肯定了社会的积极力量,为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
1873年5月至1876年冬,列宾获得公费资助去法国进修,在那里创作了《渔民的女孩》(1874)、《祈祷的犹太人》(1874)、《巴黎咖啡店》(1875)等作品。1876年回到俄国,他开始了创作上的盛期。在故乡丘古耶夫,他完成了作品《祭司长》(1877),画中塑造了俄国僧侣阶级性格粗暴、妄自尊大的典型特征。之后又创作了《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1880~1883)。他借助小城镇的宗教习俗,反映了80年代俄国人民的生活,揭示了农村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阶级分化加剧的问题。他还画有几幅出色的历史画。在《索菲亚公主》和《伊凡雷帝杀子》(1885)中,通过戏剧性的场面把历史人物复杂、矛盾的精神面貌揭示出来。另一幅历史画《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则以英雄的群像和乐观的色彩,描绘了17世纪查波罗什部落的一段历史。画面上20多个人物,表现了查波罗什人热爱自由和勇敢豪迈的性格。列宾还以19世纪后期俄国民粹派反对沙皇专制的政治斗争为题材,画了一组油画,其中闻名的有《拒绝临刑前的忏悔》《意外的归来》和《宣传者被捕》。
列宾也是出色的肖像画家,他把肖像画称作“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他为同时代的名人创作了一系列肖像画。其中《穆索尔斯基肖像》(1881),画于音乐家生命垂危的时刻,但画面上的音乐家并不像身患重病的样子,他微低着头,像在倾听弹奏的乐曲,又像在构思新的乐章。列宾为文艺评论家V.V.斯塔索夫作过好几幅肖像画,作于1883年的《斯塔索夫肖像》,是画家和斯塔索夫一起去德国时在德累斯顿画成的。列宾把这位博学多才、热情、无私,有时也带些偏激情绪的学者的风貌,生动地描绘下来。列宾还作过《托尔斯泰肖像》,当时L.N.托尔斯泰正值精力旺盛的写作盛期,其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已经问世,列宾为他作此肖像画时,他正在准备《复活》的写作提纲。列宾为这位思想深邃、目光炯炯的文学大师,作了深入而又朴实的写照。他还喜欢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绘自己的亲人和密友,如《蜻蜓》(1884)、《休息》(1882)和《秋天的花束》(1892)等,是类似风俗画的肖像画。
1901~1903年,列宾绘制了巨幅群像画《国务会议》(他的两个学生也参加了这幅作品的绘制)。他事先为这些沙皇俄国的官僚作了很多写生习作,以高超的技法对官僚们的冷酷和庸俗作了深刻的揭露。
列宾后期的作品,如《决斗》《多么自由》《果戈理焚稿》以及描绘1905年革命事件的油画和铅笔速写稿《红色葬礼》《驱散示威游行》《1905年10月17日的示威游行》等,已不能与早期作品相比,在绘画语言上缺乏鲜明的表现力。
列宾在改革后的皇家美术学院任教14年,为俄国绘画学派培养了一代后起之秀。自1900年起,列宾定居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库奥卡拉庄园别墅,那里被称作彼纳塔(1948年起改称列宾镇)。这里在十月革命后属于芬兰,列宾一度与祖国失去联系。在十月革命后,他虽有回国的愿望,但由于年老体弱和其他一些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在晚年,他以自传体的形式写了回忆录《抚今追昔》,写下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回忆了他和其他艺术家们的交往以及他主要作品的创作经过,还附有他对当时欧洲绘画的评论及书信10余篇。这本读物对了解19世纪后期俄国的艺术概况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