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 :
其作法是将蚌壳剥成薄片,再磨刻成片、条、钩等形状,然后嵌于一色漆(以黑色最为常见)器上,再根据花纹的需要在嵌片上刻出细部,再经打磨,使嵌片与漆面齐平。此外,还有一种衬色螺钿,是以彩色漆为图案,上嵌透明嵌片,衬出底色。螺钿还能与填漆、戗金、嵌金银、雕漆、描金等相结合。
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西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残高54.1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螺钿在中国起源不晚于西周,西周墓中出土的以蚌泡镶嵌的漆器残片便是其前身。螺钿嵌饰的材料经历了由立体蚌泡到将蚌裁切成片,蚌片则经历了从厚到薄的发展历程。就已知的资料,唐代及其以前,所嵌蚌片较厚。从传世绘画和文献史料中得知,北宋出现薄螺钿,南宋时已广泛使用。随着蚌片变薄,螺钿漆器的图案也更加细巧,并能闪现出红、黄、蓝、绿、紫等各种色彩。已知最早的薄螺钿漆器是北京后英房遗址出土的元代螺钿楼阁图黑漆盘残片,残片上景物繁多复杂,以螺钿片随彩施缀,色彩绚丽夺目。明清是螺钿漆器的兴盛时期,薄螺钿更为风靡,尤其是螺钿加金银片发展到了巅峰,技法更趋成熟,钿片更薄、更小,刻划更纤细,镶嵌更精美。与此同时厚螺钿也在使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制作螺钿器的著名漆匠,如江千里、吴伯祥、卢映之、卢葵生等。著名的产地则有江西庐陵和江苏扬州。
花鸟纹螺钿黑漆经箱(五代,长35厘米,宽12厘米,高12.5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薄螺钿出现后,厚螺钿多施于胎骨较厚器物或家具上,薄螺钿多用于小巧精致的器皿。唐五代的厚螺钿还出现于铜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