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铺 :
摄影术传入中国以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象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描绘在纸上,以肖像画的形式来保留人物形象,以供欣赏或纪念。当时把给活着的人画像称作“小照”,把为死去的人画像称为“影像”,后来“照像(相)”一词就由这两个名词合成。当时各地都有职业画师开设影像铺,专门为民众提供肖像画服务。
影像铺的画师要求具备相当高的绘画水平,虽然这种由画师手工造像的方式费时费力,且工价不菲,但由于社会上广泛存在对肖像画的需求,画像行业在各地依旧十分繁荣。不过各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所画肖像的准确性各不相同,而且存在画师有意美化人物的可能性。照相馆出现后,影像铺并没有立即消亡,而是与照相馆并存了一段时间。照相馆与影像铺也并非完全是竞争关系,因为当时不少商铺同时提供画像和照相服务,并且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画像方式,即根据拍摄到的小幅照片绘制成大幅的画像,这种画像方式可以避免传统画像要让被画者长久保持不变姿势的弊端。
随着摄影的普及,影像铺最后还是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比起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方法快捷,而且形象逼真,因此顾客越来越多,于是很多画师改业经营照相。在中国最早开业的照相馆中,不少摄影师就是由画师转业的。到19世纪70、80年代以后,各地的画像行业逐渐萎缩,而照相行业渐渐形成规模。
依据照片作画的香港画师(英国摄影家J.汤姆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