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

    吴昌硕 :

生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卒于上海。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十几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22岁时中秀才。同治十一年(1872)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婚后不久离家赴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寻师访友。从俞樾学诗词和文字训诂之学,从杨岘学书法。与之交往的还有任颐、张熊、胡远、蒲华、陆恢、施浴升、诸贞元、沈瑾、潘祖荫、吴云、吴大澂等画家、诗人、收藏家。这期间,他观赏不少书画真迹,加以临摹考据,艺术修养获很大提高。光绪八年(1882)举家移居苏州,后定居上海。30多岁时,对绘画产生兴趣,以写篆书的笔法作画,并求教于任颐。光绪三十年(1904)夏,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禔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年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被推为社长。他勤于书法、篆刻、作画、吟诗,直至晚年乐此不疲。由于他的综合性艺术成就,被称为“后海派”领袖,是20世纪使文人画发生现代性转换的传统派大师,在海外尤其日本有广泛影响。他热心提携后进,陈师曾、王震、潘天寿、陈半丁、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绘画的题材以花卉为主,学画较晚,40岁以后方将画示人。前期得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的画法,服膺于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画家的画艺,从中受惠甚多,尤其继承发扬其创造精神,以“古人为宾我为主”的自立意识,很快脱离任颐秀逸一路,转向浑厚苍拙有力的独家风格,晚年作品无法而法,臻于化境。他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老干铁枝纵横交错凝厚有力。其梅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丰润,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有“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嫉俗的心情。又喜画兰花、竹、菊花,晚年较多画牡丹、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也体现了吴昌硕适应市民文化纳福吉祥的审美需求。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尤其以全石作入画的作风对于近世花鸟画有很大影响。

吴昌硕的楷书从颜真卿入手,后又学钟繇;进而习隶书,遍临《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参以秦权铭款、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吴昌硕篆刻兼师丁敬、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诸家。中年以后,直接从秦汉金石文字中吸取营养,在研究古代文字的基础上,掌握基本规律,使印章字体结构既符合规范,绝无杜撰,又能千变万化。刻印极重章法,奏刀时大胆迅疾,一气呵成,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

出版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画选》《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浙江省安吉县、杭州市和上海市均建有吴昌硕纪念馆,安吉与上海均保存其故居。

《岁朝清供图》

篆书《临石鼓文》(故宫博物院藏)

为您推荐

余本

余本 : 生于广东台山,卒于广州。13岁赴加拿大半工半读。在威尼柏美术学院师从写实主义画家L.费士佐路学习油画。1929年在多伦多省立安德里奥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参加了加拿大皇家美术团体多伦多国际展..

古阳洞

古阳洞 : 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的太和十七年(493),是由拥戴孝文帝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官吏及高级僧侣等,利用一座天然溶洞扩展而成的。该洞北魏时称“石窟寺”,清代道教徒将正壁本尊改塑为..

于非闇

于非闇 : 满族。祖籍山东蓬莱。生、卒于北京。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后进入小学任教,同时跟随民间画家王润暄学习绘画。1935年到故宫古物陈列所工作,临摹、研究故宫藏画,奠定了坚实的传统绘画..

张充仁

何海霞

何海霞 : 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生、卒于北京。父母酷爱文艺,对何海霞影响颇深。小学毕业后随韩公典学画,曾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34年夏拜张大千为师,随师游鲁入川,临摹了大量宋、元、明、..

鹿野苑石窟

鹿野苑石窟 :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约10千米雷公山脉北端大石崖背沟北山的崖面上。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时期开凿。现存洞窟11个。位居中央的第6窟为造像窟,两侧各5个禅窟。第6窟平面呈马蹄形,窟内..

吕凤子

吕凤子 : 生于江苏丹阳,卒于苏州。曾中秀才。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毕业,后留在该校附中任教。1910年到上海创办神州美术院。翌年,捐献家产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17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