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图画院 : 中国宋代宫廷绘画机构。其名称诸史籍记载不一,有的称为翰林图画局,与当时的书艺局、天文局、医官局并列,总属于翰林院,由内侍省管理。绘画史籍中一般简称画院。
宫廷中设置画工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可以远溯至先秦,后历经两汉魏晋隋唐等朝,但并无专门安置画家的机构。随着美术的发展和宫廷贵族对绘画的大量需求,五代时的西蜀和南唐等政权先后开始设置宫廷画院。宋代建国后,宫廷画院建制得到继续,先后将原西蜀、南唐及中原地区的画家召集到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使其成为宋初宫廷画院的基本成员。宋代皇帝多数爱好文艺和绘画,从其需要出发,对宫廷画院给以重视,画院的建制得以充实扩大,名手济济,艺术上不断提高,宋代是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
宋代宫廷画院有一定编制和管理条例,其画家系通过推荐、征召或考试从社会上选拔,入院后,按画家的技艺高下而授予待诏、艺学、祇侯、画学生等职位。人员编制初无定员,真宗以后设待召3人、艺学6人、祇侯4人、学生40人、工匠6人。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又于崇宁国子监另设画学,专门培养宫廷绘画所需人才,大观四年(1110)又将画学并入画院。画家进入画院后地位有一定改善,可以穿绯色(四品)和紫色(五品)的官服,徽宗时还可以佩鱼,但不能到院外任官。画院画家领取奉禄,有机会临摹和观摩宫廷藏画,有利于艺术水平的提高。
但宫廷画院系为满足皇帝的需求而设,其任务是为宫廷装堂饰壁(如神宗时重要宫廷殿堂的山水屏壁多出郭熙之手,崔白与艾宣等画垂拱殿屏风),为敕建寺观画道释壁画(如宋初高益奉诏画汴梁大相国寺壁画),绘制帝后贵族肖像(如太宗时元霭、牟谷奉召画太宗像),根据政治生活需要创作画卷(如仁宗时画院待诏高克明奉召画《三朝训鉴图》),为皇帝画代笔画(如徽宗时刘益与富燮专画供御画),及执行某种特殊任务(如太宗时诏命牟谷随使者往交趾国画安南王黎桓及诸陪臣像)。艺术上必须附合帝王欣赏趣味,画家创作要"咸竭尽精力,以副上意"。徽宗赵佶审查画院画家所绘宝箓宫壁画,"少不如意,即加漫垩,别令命思"。太宗时画院祇侯李雄,因拒绝画纨扇而几乎被杀。画院作品大都造型准确,格法严谨,精微细腻,赋色浓艳,华贵富丽,既有精密不苟之长,某些作品又带有萎蘼柔媚的倾向,形成院体画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颇大。宋代画院画家大都来自民间,入院后仍与民间有相当联系和交流。山西绛州画家杨威画的村田乐拿到汴京画院门前去卖,可以高价,以画婴儿出名的民间画家杜孩儿的作品,常为画院众工转求,"以应宫禁之需",画院名手高益、燕文贵、郭熙等也都是在民间作画获得声誉,后被召纳进宫廷画院的。宋代社会上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水平的提高,是宫廷画院繁荣的基础,吸收民间绘画成果也使宫廷绘画注入新机。
北宋建立之初,画院成员多为西蜀、南唐旧人,画风亦受五代影响。真宗时狂热地推倡道教,建玉清昭应宫,画院中宗教画家占有相当数量。仁宗、神宗之际出现郭熙和崔白,突破宋初的样式和水平。徽宗大力经营画院,画家阵容空前壮大,装饰宫廷,建五岳观等道观,其壁画皆出画院,画表现珍禽异卉的《宣和睿览册》,又促使宫廷花鸟画创作的活跃,但由于他政治上的昏庸腐败,招致亡国,画院亦随之垮台。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立南宋,又恢复画院,吸纳北宋画院旧人,大力经营,颇具规模。南宋院体山水画重视构图的剪裁,意境的创造,力求单纯精练,历史故事画创作空前活跃,光宗、宁宗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梁楷的减笔人物画,都突出地体现了南宋宫廷绘画的崭新风格。理宗以后,国势渐衰,画院无突出建树,1275年元军攻破临安,结束了宋代宫廷画院的命运。
见于史籍的宋代宫廷画院画家有200余人,现择其重要者依时代分列于下:
太祖、太宗、真宗时期:王 霭 高 益 黄居寀 赵元长 王齐翰 董 羽
仁宗、 神宗时期:高克明 屈 鼎 支 选 陈用智 易元吉 郭 熙崔 白 王可训 葛守昌 侯 封
徽宗时期: 马 贲 张择端 战德淳 韩若拙 孟应之 卢 章刘 益 富 燮 田逸民 王希孟(以下诸人后南渡参加画院)李唐 刘宗古 杨士贤 李安忠 苏汉臣朱锐 李 端 李从训 周 仪 张 著
高宗时期:马兴祖 李 瑛 萧照 贾师古 马公显 刘忠义韩 祐 朱光吾
孝宗时期:刘松年 吴 炳 李嵩 张 茂
光宗、宁宗时期:马 远 马 逵 陈居中 苏显祖 马 麟 夏 圭梁 楷 李兴宗
理宗、度宗时期:鲁宗贵 陈宗训 陈清波 陈 珏 朱 玉 宋汝志方椿年 王 辉 楼 观 梁 松
- 欢迎来到文学网!